返回顶部

涪城区:“立体民生”掀开幸福美丽新篇章

http://www.scol.com.cn  (2015-12-29 11:28:50)  来源:四川在线-绵阳频道  
编辑:李伟  

四川在线—绵阳频道讯(张伟 唐智 记者 郭文丹)临近中午,随着下课铃响起,绵阳市第十六中学的食堂里很快就挤满了学生。当日供应的免费午餐品种很丰富:冬瓜海带炖膀、青椒肉丝、孜然土豆……每位同学都可以任选两荤一素的组合。不一会儿,大家开始用餐,食堂里响起了快乐的笑声。

民生为大,民生优先。涪城区一直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民生的投入逐年加大。随着民生工程不断推进,交通、医疗、就业等基本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群众的幸福感与日俱增。但涪城区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是从多元的民生诉求入手,动态捕捉群众所急、所想、所迫切的需求,从免费午餐、居家养老等社会关注领域切入,创造性地提供更加丰富的民生服务,从而构建起“立体式”的民生保障网。

如今,随着2015年涪城区……民生工程一个个完成,让幸福触手可及,让美丽抬头可见的美好愿望,正在涪城区逐渐变为现实.

瞄准社会“痛点”提前两年启动农村学生免费午餐计划

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牵动着全社会关切的目光,也是民生工程的重点方向之一。在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教育资源持续优化的背景下,绵阳市将目光投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午餐问题,而根据全市统一部署,涪城区将于2017年启动免费午餐计划。

经过摸底调查,涪城区掌握到:如果在学校或学校附近吃午餐,每位农村学生每学期要支出1300-1800元不等的午餐费。如果按照计划晚两年启动免费午餐,这两年内相关家庭就要多支出4000-6000元,这对于一些家庭而言是不小的负担。“群众迫切的民生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绝对不能等下去。”涪城区主要领导一锤定音。

很快,涪城区安排专项资金960余万元,对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和食材成本进行补贴。因为一些学校缺少食堂或食堂面积不够,涪城区对丰谷小学等3所小学启动相应的新建或扩建工程。

随着准备工作陆续就位,9月28日,新学期开学尚未满月,涪城区正式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按照每个学生一天6元的标准补助,全区19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0010名学生从此吃上了免费午餐。“本来以为我儿子享受不到这项政策了。”涪城区新皂镇1村2队的刘亚军说。他儿子目前就读于初三,如果按照原计划,2017年已是高二,不再是义务教育阶段。

民生工程,要做就一定要做实做到位。为保障食品安全,涪城区集中力量建设相关配套机制,包括实大宗食材的集中配送,配备食堂人员和午餐安全管理人员,组织指导各学校成立食堂运行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免费午餐管理制度及质量卫生安全保障机制、建立风险评估、控制体系,保障免费午餐计划的顺利实施。

试行了一段时间,一些学生家长也来反映问题:免费午餐有固定的菜式搭配,众口难调怎么办?据介绍,涪城区将在严格按标准提供免费营养午餐的同时,额外供应2-3个自费菜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部分具备条件的学校,还将自建菜园,一方面可以为学校食堂提供安全可靠的蔬菜,实现自给自足,同时也成为集蔬菜种植、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

完善救助体系自筹资金为特困群众“雪中送炭”

12月3日,涪城区御营新村第一社区居民贾会芸走出小区,来到社区办公室,准备帮忙处理街边电线杆上的“牛皮癣”小广告。2014年,因为患病贾会芸的生活陷入困境,仅2015年就支出了7万多元,幸好医保报销4万多元,又得到涪城区提供的6000元特困群众帮扶资金的支持,如今她的病情已得到控制,她感到有必要回馈社会,于是来到社区做起了志愿者。

近年来,涪城区不断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和帮扶,2015年涪城区累计发放3990多万,比去年增加近1000万。但随着救助政策覆盖面的扩大,如何解决特困群体的问题,引起了涪城区的重视。“在完善了覆盖的广度之后,更要针对特殊困难群体,解决覆盖深度的问题。”涪城区主要领导下定决心。

2015年6月,涪城区正式启动“特困群众救助资金”——由区财政出资200万元,为全区因病、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后仍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提供6000元或8000元的一次性救助。简单的理解,就是对困难群体中的困难群体进行帮助。

这一政策很快收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当年就有58户家庭通过审核,收到了总计39.4万元的救助资金。同时,根据试行的反馈意见,涪城区还将调整申请要求,预计明年还将有更多群众可以从中受益。

御营新村第一社区位于老城区,人口构成以拆迁户和下岗职工为主。在社区工作了15年,社区党支部书记杨革英发现:如今帮扶政策越来越多,也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得到了救助,如今整个社区已有1000多位群众申请到了各种救助政策,“总的来说,帮扶的力度和广度都在增加,群众也越来越满意,来社区做志愿者的也越来越多。”杨革英说。

因为缺少培训和务工机会,残疾人成为农村扶贫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问题,涪城区一方面完善各项救助政策,同时致力于解决其持续增收能力。近两年来,涪城区共在农村建设了11个残疾人扶贫基地,通过对种养殖大户、加工企业进行一定的资金扶持,进而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如今,已有70多名农村残疾人就近找到了工作。

巧用多元力量以政府购买服务撬动“大养老”格局

作为绵阳市中心城区,涪城区面临严峻的养老压力,截至2013年底,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39万人,占总人口的18.24%,而预计到2020年该比例将上升到22.47%。

针对这一问题,涪城区一方面完善公立养老机构,并鼓励创办了绵阳市最大的民办养老机构,但因为养老产业投入较大,见效周期较慢,要满足群众日益迫切的养老需求,涪城区将目光投向社区和居家养老模式。

依据备受业界青睐的“9073”养老模式,即90%老人居家养老,7%通过社区养老,3%入驻养老机构,社区是养老体系的核心所在,一方面可以就近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康复、休闲等支持服务,同时费用较为亲民,容易推广。

为此,涪城区投入资金,计划在每个社区都建设日间养老中心。随着硬件逐步完善,如何解决软件的运作维护问题?借助政府购买服务的“杠杆”,涪城区巧妙地调动了社会养老机构的热情,与政府养老服务形成互补,迅速将社区养老搞得有声有色。

以剑南路西段第一社区为例,该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硬件条件很好,总投资近50万元。但因为社区工作人员较少,难以维持其运转。因此涪城区将硬件免费提供给社会养老机构,条件是必须经过运营方案的比选。2014年底,孝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从5家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接手了该日间照料中心。很快这里开设了棋牌、按摩、歌舞训练以及婴幼儿喂养等课程,以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

同时,涪城区启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2014年向各社会养老机构购买了5000人的居家养老服务,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上门提供打扫卫生、按摩保健、心理咨询等服务。如今,借助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政府购买服务两项“支撑政策”,涪城区已涌现出5家社会养老机构,与养老院等机构形成“大养老”格局,以满足群众各种层次的养老需求。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通过一系列民生保障政策,涪城区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美丽的笑容绽放在脸上。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