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绵阳市构建社会救助新格局

http://www.scol.com.cn  (2016-06-28 09:06:56)  来源:绵阳日报  
编辑:尹勇  

“救助金给我们解了燃眉之急,让我们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家住涪城区的贾会芸患有乳腺癌,和丈夫两人均无正式工作,为了减轻她的家庭经济压力,涪城区民政局为其发放了临时生活救助资金1000元、医疗救助资金5000元、特困群众救助资金6000元,领到救助金的她感动不已。

社会救助是重要的社会政策和托底性民生制度安排。日前,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为了进一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绵阳市不断完善低保救助、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构建出社会救助新格局。

城乡低保是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托底性民生保障的核心。我市积极完善低保救助,扎实推进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工作,在全市深入开展了城乡低保对象普查和精准识别工作,清理“人情保”“关系保”等,并开展了“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数据复核认定工作,将扶贫和移民部门“六有”大数据平台中的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象与低保信息系统中的对象进行了逐一比对,及时将所有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将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进行了清退,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将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原来的350元/月、180元/月提高到400元/月、220元/月,凸显了“兜底保障”。

我市把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等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资助重点救助对象参保参合,全面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医疗救助费用,为重点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救助服务,将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从55%提高到70%,最大限度减轻困难群众医疗支付负担,遏制了“因病返贫”。

同时,为了落实“应急帮扶”,进一步明确救助范围、标准、方式和程序,我市健全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全市29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全部设立了救助服务窗口。各地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不低于1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了临时生活救助基金。抓好“救急难”工作试点,加大救助资金投入,对因病、因灾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临时性困难的家庭及时救助。今年1至5月,全市累计临时救助困难群众6979户次,发放救助金740.46万元,人均户次救助1060.98元。(严印 袁媛)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