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最长汛期的避险手册

www.scol.com.cn  (2017-11-21 11:54:28)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尹勇  

9月,华蓥市国土资源局专业人员在专业监测设备控制中心平台上,对全市地灾滑坡重点地段进行严密监察。   杨天军 摄(视觉四川)

8月21日,内江市举办2017年抢险救灾应急处突实战演练。在山体滑坡科目中,搜救犬展开地毯式搜索寻找被困人员。刘丽 摄(视觉四川)

8月13日,九寨沟县漳扎镇彭丰村月亮湾受灾村民安置点,对200余名村民开展了预防泥石流演练。   本报记者 衡昌辉 摄

●四川汛期通常在5月1日至9月30日,今年是4月中旬至10月31日

●我省共查出4.2万余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着165万余人

●降水集中区域遇上防灾重点区域,地震增添灾害隐患

重点

10月31日,四川2017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结束。往年我省汛期通常是5月1日至9月30日,相比之下,今年汛期防灾始于4月中旬止于10月底,持续时间半年有余,创历史最长纪录。

汛期中,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5389处,陡增到历史极值,是2016年的2.4倍。

严峻的防灾形势下,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今年汛期,全省累计避让撤离8.4万余人,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55起,有效避免1860人可能的因灾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达1.32亿元。

□本报记者 寇敏芳

关口前移重点领域 提前拉网排查因灾损失保持低位

今年7月,我省对地质灾害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查出4.2万余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它们不同程度地威胁着165万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灾害隐患点多面广,防灾形势异常艰巨。早在今年4月初,极端天气就“找上了门”。省气象局副局长马力介绍,通常5月1日至9月30日是全省汛期,但今年气象部门在4月15日就进入汛期状态。纵观整个汛期,我省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呈现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局部降雨显著偏多、强度大等特点。

“降水集中区域遇上防灾重点区域。”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盆地东北部、西南部以及攀西部分地区等防灾重点区域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其中,甘孜与阿坝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多1-3成。

不仅气象条件不利防灾,今年我省先后发生了“8·8”九寨沟地震、“9·30”青川地震。国际滑坡协会主席、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殷跃平表示,多次地震形成一些震裂山体,有些山体外表看起来稳定性很高,实际上内部断裂带已经发育,遇到降雨出现失稳的风险较大。

虽然防灾减灾任务更为繁重,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推动防治关口前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

入汛以来,全省累计避让撤离8.4万余人,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55起,同比上年增长35%,有效避免了1860人可能的因灾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达1.32亿元。特别是在“8·8”九寨沟地震抢险救灾期间,对安置点附近险情紧迫的7处隐患点涉及到的88户314人进行了转移避让。

另外,重点领域因灾损失稳定在低位水平,全省在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5389起的情况下,造成因灾伤亡的仅有3起。

防灾减灾高位部署 从常态化防灾制度层面找准切入点

极端天气拉长了今年汛期时间,与此同时,今年全省地质灾害表现出长期性、突发性、隐蔽性等特点。

防灾首先从高位推动,今年以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出批示。抓牢“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主动避让”三个关键环节,着力从常态化防灾制度层面找准切入点,持续完善各类防灾制度,确保各项防灾措施落实落地。

从横向来看,在强化降雨前常态化防灾工作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国土资源、水利、交通、国资、住建等部门联动防灾抗灾。

今年7月,我省利用一个月时间对全省范围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并通过边排查边整理,迅速落实了防灾责任体系。“这种力度是非常罕见的。”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个区域的排查都需要半年左右,全省的排查任务能在一个月内完成,是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

从纵向来看,从省到村,一杆到底,层层签订防灾责任书,压实防灾责任。汛期会商已成日常调度,汛期期间省地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共面向市(州)调度会商75次,分析雨情和防灾重难点,指导基层防灾措施有效落实。

全省由21个厅级干部带队组成省级督导组汛期驻守21个市(州),对全省地灾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督导,市县均组建了督导组,加强辖区防灾问题整改落实,坚持把防灾工作抓实到基层,抓实到一线。

科技手段助攻减灾 科学管理预警系统降低风险

“发现灾害的难度越来越大。”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我省防灾水平已经有很大提升,但灾害的隐蔽性越来越强,识别隐蔽性灾害成为新的难题。

今年以来,我省加强科技防灾能力建设。在今年7月启动的全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工作中,通过人技结合的方式,发现传统调查手段难以发现的新增隐患点2837处,占总新增隐患点的68.38%。

无人机的广泛使用是此次排查的显著特征。在石棉县,地灾排查人员借助无人机航拍图像、遥感图像可以大概圈定山体裂缝的位置,再配合人力探查,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原来至少需要3个月,现在20天就能完成。”地质调查队员覃亮说。

另外,在“8·8”九寨沟抗震救灾中,充分运用专业人员地面调查与遥感、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分布在九寨沟、松潘、红原、若尔盖及平武等5县的1701处隐患点得以在短时间内查明,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

科技在助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也开始发力。今年省国土资源厅与四川日报、四川在线联合开发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掌上查询系统,群众可以随手查询所在区域隐患情况,使用次数高达375万人次。

在荣县,前期部署的智能预警系统及时发出报警信息,避免了180人可能的因灾伤亡。这只是专业监测设备的冰山一角,截至目前全省已部署对2100处重点隐患安装雨量计、裂缝伸缩仪、滑坡报警器等,国土部门在茂县叠溪镇新磨滑坡和石大关乡梯子槽滑坡配备专业监测设备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有效掌控了地灾隐患的变化情况。

除了科学的设备和技术,还有科学的群众防灾管理。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开展了历年来覆盖对象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培训活动,共开展专题培训1775场,培训人数超过20万人。全省全年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5561场次,参与演练人员达108万人。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