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羌风永恒” 展开羌族非遗绚丽画卷

http://www.scol.com.cn  (2017-01-24 10:52:13)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尹勇  

羌笛。

羌族刺绣头帕。

羊头双耳罐。

精美的羌族银饰。

“释比”帽子。

鹰骨羌笛。

精美羌绣绣上鞋子,融入羌人日常生活。

“天府六彩荟新年”非遗艺术主题跨年展上时尚的创新非遗品。

1月21日,三台非遗大展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以下简称 “省非保中心”)拉开大幕。来自四川的多项非遗项目活态展示以及各种精美的创新产品,将一展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斑斓多姿。

三台大展中,位于省非保中心一楼的“羌风永恒”尤其值得关注。因为这项以羌族为主题的非遗展,全景呈现了羌族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民俗。

羌族,中国56个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羌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羌民族的文化生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的生存家园带来灾难。近7年,随着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羌笛、释比、羌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打捞、保护和传承。此次“羌风永恒”展,正是省非保中心策划的一次羌族非遗的整体亮相。□晓非图片由四川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提供

在这里读懂羌族

相比博物馆的文物展陈,“羌风永恒”展从羌族的历史沿革、农耕文明、羌族服饰、居住建筑、民俗风情、文化传承、民俗节日以及神秘的释比文化等方面,为观众呈现了全方位的羌族非遗史。文字及图片介绍、实物展示、羌族生活场景的模拟以及触摸显示屏资料查询等各种展陈方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从羌族历史沿革介绍中,观众可以发现,原来古羌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羌字,“羌”字上面一个羊字,下面一个人字,寓意牧羊人,因为羌族在远古时生活在中国的西北部广大疆域,过着游牧生活 ,被称之为“西戎牧羊人”。此次展览,第一件展品便是复制的刻有“羌”字的龟骨。九尊仿制的青铜鼎,则再现了“禹铸九鼎”的传说。因为禹铸造九鼎,直到现在,“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还是人们常用的词汇。

这支古老民族由于受到外族侵扰,最终迁徙到了岷江流域,成为后来羌族的主体。“云朵上的民族”究竟有哪些独特的生活习惯?“羌风永恒”将其农耕文明、服饰、建筑、风土人情一网打尽。

羊头双耳罐,最具羌族特色的生活器具;马刮子、马鞍、马笼头、弓箭等劳作工具,可以看出羌族依然保留的游牧民族生活方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文化。展览中,可以看到羌族传统的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等装束。色泽艳丽的羌绣用于何处?羌绣的头帕、鞋子、围裙、腰带,琳琅满目,充满生活气息。只有亲眼目睹这些精美的图案,才明白为何羌绣能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非保中心的专家们悉心收集着不同风格的羌族服饰:男人们喜欢包的白色头帕、绣有彩色云纹和杜鹃花纹的云云鞋……由于茂县黑虎寨一带的羌族妇女头帕包裹方式不一样,主办方还专门单独解释了这种纪念黑虎将军的“万年孝”头帕。展览中,茂县游客唐嵘感叹,“就凭这个细节,就知道展览太地道了!”

地道的展陈还有很多:

羌族百姓怎样劳作?他们生产用的织布机等工具,够观众辨认好一阵;在孤寂的高山峡谷中怎样生活?火塘等家居生活场景也被悉心复原,让人直观想象羌人围着温暖的火塘喝酒、唱歌的祥和场面。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为何有的羌碉巍然屹立不见损坏?这次展览也详解了羌族建筑的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和技艺精湛。

羌族除了有精美的羌绣,手工打造的饰品也非常漂亮。此次展出的羌族银配饰,其浓郁的民族风情,或许会让你忍不住想要全部收入囊中。

这些羌族民俗你不应错过

“羌风永恒”,一次羌族民俗文化的普及展。不容错过的羌族民俗究竟有哪些?省非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为大家一一揭秘。

为何羌族尚红

羌族的服饰中,随处可见浓烈的红色。省非保中心负责人解释,羌族把炎帝称为他们的祖先,而炎帝是火的化身,被羌人称为火师。羌人崇尚火红色成了由来已久的习俗。姑娘出嫁的嫁衣是红色,头上的盖头是红色,脚上缠的裹脚布是红色,脚上穿的云云鞋是红色,小孩穿的贴身衣服是红色,老年人穿的寿衣是红色,给尊贵的客人献上最珍贵的礼物是羌红。

羌笛

唐朝著名的《凉州词》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我们知道了羌笛这种古老的乐器。它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演变经历了兽骨笛时期、鹰骨笛时期和竹制笛时期。古羌人在放牧时,常于山间吹奏自娱,其音色哀怨婉转,悠扬柔和。羌笛既是乐器又是放牧的鞭竿,固亦有“吹鞭之说”。羌笛以竹制作时,两管捆绑松紧极为讲究:松了声音干涩,紧了音量浑浊。然而一把做工精良的羌笛,演奏时,双音叠韵,音阶互补,音色缠绵悱恻,溪水叮咚,清丽高亢,而低吟哀婉,使人陶醉。它是人们在喜庆丰收,过年过节劳动之余常用的主要乐器,亦是小伙子向姑娘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

羌年

羌历年是羌族人民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一般5天至10天。古老的羌历是十月太阳历,每至十月初一即新的一年开始,收获已毕,皆杀猪宰羊庆祝丰收。羌历年的庆祝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释比”

羌族文化中最神秘的当属释比文化。由于赤脚踩烙铁等特殊现象,释比被蒙上神秘面纱。其实,“释比”担负着教化人们积德行善的责任,他们必须经过拜师学艺,口传心授,学成出师后,方能行使自己的职业。“释比”除品德好以外,还必须懂得术数算通、天文地理、历法仪轨等知识。他们是羌民族文化传承者,一般以宗教祭司身份出现。

特别提醒

春节期间,省非保中心二、三楼同时也将推出“天府六彩荟新年”非遗艺术主题跨年展和“四川故事”情景互动展。一个是展示四川非遗如何探索融入现代生活,一个则是成都糖画、四川皮影戏、泸州分水油纸伞等原汁原味的老味道。不管你喜欢哪一种,都有一款适合你。

“天府六彩荟新年”应该最值得期待。因为年画、竹编等非遗不再纯粹以最传统的面貌出现:年画走下墙壁,变成了独具传统风情的靠枕、钱包和首饰盒;竹编也不再只是花篮,成了造型简约时尚的灯饰、坐椅……展览不仅可以看,还有棕编、年画、竹编等传承人现场展示,观众还可以参与体验。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