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挥毫作画 绵阳城市新中心将如何“走笔”?

2021-12-07 14:39:55来源:川观新闻编辑:尹勇

川观新闻记者 尹勇 祖明远

12月3日,冬日暖阳。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西片区拆迁现场,几名村民站在工地旁边,饶有兴致地看着眼前的规划图,不时还讨论着,“你看,这是市民中心,那边是学校。”对于这里未来的景象,村民们充满了期待。

在拆迁现场的涪城片区、安州片区办事处干部群众们,都正在见证绵阳未来城市新中心建设拉开大幕。日前,《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城市设计》(以下简称《城市设计》)通过批复。自今年3月底揭牌以来,绵阳科技城新区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引人关注。对这个被明确定位为“引领绵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的省级新区,其城市空间要建成什么样?如何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城市与产业空间如何有机融合?这些都牵动着外界的眼球。

图片作者 梁彦松

立意

一绘到底,少留遗憾

说起绵阳的城市建设,此前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那条35年前修的50米宽的临园干道,至今这条道路仍是绵阳城市交通“命脉”之一。

绵阳尝过规划领先的“甜头”。今天来到绵阳的外地朋友,都会被临园干道的畅通和便捷所惊叹。

这条双向八车道的交通干道构成了绵阳城市交通的“一横”,承载着主城区东西联通的关键重担。令人惊叹的不只是其宽度,更是其前瞻性——这条道路修建于35年前的1986年。

在当年5月,临园干道开始动工修建,设计宽度达50米,这在当时被许多市民所不理解,但此后汽车保有量的猛增印证了这一规划的“先见之明”。

这种规划领先带来的“一步到位”,也免去了在此后“小修小补”不断拆迁拓宽道路所带来的麻烦。值得一提的还有,在修建过程中,绵阳要求将邮电线、路灯线、雨污水管等10多种管线埋在地下,做到了“天上不见线”,这在绵阳城市道路建设史上是第一次,在当时全国中等城市中也不多见。

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城市规划建设经验,也将在绵阳科技城新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

随着相关规划出台、相关项目签约,科技城新区城市中心的建设蓝图初显。其中,以创业大道的规划设计为例,可从中一窥绵阳科技城新区建设的匠心独具。

创业大道北接绵宏路、直通安州区、南连一环路、直至绵阳经开区,将是绵阳未来城市主轴之一。这条路与另一条城市主轴科技城大道交汇点,正位于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西片区,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拆迁现场附近。

创业大道在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内的路段,设计之初其周边地块多为住宅用地,而新出台的《城市设计》则将其调整为商业、办公、公共服务等核心功能,住宅地块被调整到道路更外侧空间。

这样的变化与临园干道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的道路建设,不仅要考虑道路宽度、通行条件等,而对于道路对周边带动作用,绵阳的主政者思考得更为深入,也更为长远——力求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不留败笔,少留遗憾。

这条主轴道路两侧的地块,其价值不言而喻,虽然以住宅地块出售可迅速带来可观的回报,但从长远来看,优先配置商业、办公和公共服务等功能,更能聚集商气和人气,避免“产城脱节”。为此,宜居也是这里有别于新区其他区域的核心标志,在《新区直管区城市设计》中对公共服务功能进行合理布局,打造15分钟生活圈。

布局

白纸作画,追求精品

绵阳科技城新区规划建设的核心原则之一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这一点也在创业大道的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规划图上可以看到,创业大道这条线,穿过两侧大片的绿色空间——这里就是鼓楼山公园和安昌河沿线绿地。坚持生态打底的原则,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同时兼顾市民运动健康生活便利,高标准建设绿道骑行道,可满足半程马拉松等运动赛事所需。

生态宜居的环境,反过来也将促进创业大道沿线的总部经济、金融经济、楼宇经济等高端产业服务,为其提供优质生活空间,以吸引人才在此落户,几乎可做到“随手拍”都是美景。

将目光从这条道路向周边展开,还有一个令人期待的地方——道路两侧的绵阳科技城直管区西片区,堪称整个绵阳科技城新区内的一张“白纸”,是最值得期待的片区。

原因在于,在绵阳科技城新区396平方公里范围内,包括许多已得到充分发展的区域,例如绵阳高新区等。而规划中核心的城市功能,主要集中在创业大道两侧的这片24平方公里内。

这里几乎从零开始规划建设,其规划如同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要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其规划、建设和发展的理念决定着城市新中心的功能、品质、格调和风貌。为此,绵阳坚持“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标准管理、高质量发展”,《城市设计》就是这里的规划蓝图。

与其他城市建成区相比,这里难得地采取了整体规划,不仅将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其中,更可以充分体现前瞻性。

《城市设计》将原本分散在别处的公园体育中心移至“科技之心”片区,与在此的市民中心、文体中心等核心建筑聚拢,进一步增强“科技之心”的功能性与辨识度,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打造科技城的地标空间。

城市不只是居住与生活的空间。遵循自然、生活与生产的有机结合,绵阳在此规划了一批现代高端服务业态,包括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研发中心、企业总部、金融中心等。不久前,九洲集团已与科技城新区直管区签约,未来将总部整体搬迁至此,一大批企业总部、金融总部也将落户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绵阳未来‘最具想象力’的一块空间。”绵阳科技城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构图

以人为本,以美为核

这片城市新中心的建设,之所以牵动许多市民的心,还与其承担的“疏解旧城”功能有关。

受多种原因限制,绵阳旧的主城区难以大规模外扩,而由于医疗、教育等功能集中旧城,导致进城道路“万箭穿心”,主城区遭遇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此前虽通过“贯通二环”等工作有所缓解,但仍呼唤“治本之策”。

从产城分离、产城互动,到产城融合、产城一体,沿着数十年来我国新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构图”思路,绵阳科技城新区的主政者们在更高层面统筹考虑了产(业)、城(市)、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出新的“黄金分割”。

最终探寻出的根本解法是建设好城市新中心,完善城市功能,从而疏解旧城,实现城市功能的“新陈代谢”。由此,绵阳在此建设科创新中心、政务新中心、文体新中心、金融新中心、商业新中心“五位一体”的城市新中心。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绵阳在城市新中心的设计中,正是遵循了马克思所讲的这种“以人为本,以美为核”的尺度,坚持“一张蓝图”设计,统一了城市新中心的整体风格,同时适度超前,要将此打造为绵阳城市建设的标杆和样板。预计未来,在此生活工作的总人口将达80万。

设计甫定,就产生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效应,已有敏锐者开始行动了。

12月3日,站在办公室窗前,四川信邦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福磊正在研究规划图纸。《城市设计》明确将在绵阳科技城新区创业大道沿线打造城市发展主轴线,届时这里将汇聚商业、办公、公共服务等核心功能沿线分布,成为绵阳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中心,这让沈福磊坚定了将公司总部搬迁过来的想法。而绵阳科技城直管区周边,正适合配置产业园区,实现总部+制造基地的合理搭配。

走笔

开放合作,机制创新

此前,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启动了一次规模集中拆迁,此次拆迁涉及新区安州片区的龙集村、西明村和新区涪城片区的鼓楼村、大新村、戈家庙村,涉及居民92户。拆迁后的地块将用于建设市民中心、市政道路、统建安置房、学校等项目。“预计明年这里将是塔吊林立的景象,一年后应该就能大变样。”项目施工现场负责人说。

在建设量巨大的现实面前,要实现新区建设“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同时要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这都对施工建设提出了极高要求。

要用高品质建设确保规划设计“不打折”,还需要在机制上创新。

不久前,绵阳科技城新区与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约。后者将投资150亿元,用于科技城新区直管区片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根据合作协议,此次合作采用“投资人+EPC+ABO”片区开发合作模式,蜀道集团负责建设范围在这片约24平方公里的城市新中心片区,开发拟建工程项目涉及道路、学校、市民中心、体育中心、智慧城市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统一建设,不仅节约成本,更能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等风格统一,确保规划落实到位。

在建设过程中,绵阳科技城新区也要理清“前后手”,根据统筹规划,优先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例如明年将启动两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以此聚拢人气,推动城市建设有序推进。

不久前,赛迪研究院发布了2021年全国城市新区“五新”潜力50强榜单,根据其“新产业、新技术、新空间、新业态、新模式”五个评价维度,绵阳科技城新区位列第16名。“未来我们将坚持创新引领,努力将绵阳科技城新区打造为绵阳创新新引擎、产业新高地和城市新空间。”绵阳科技城新区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其他图片由绵阳科技城新区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