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使命 砥砺奋进 科技城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2-05-27 11:34:5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尹勇

创新发展,砥砺奋进。

5年间,绵阳勇担科技创新使命,以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能,GDP连续突破两个千亿元大关,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跻身3000亿元“俱乐部”,“十三五”实现圆满收官。

“十四五”开局以来,绵阳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14%,居全省第一;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21.18亿元,居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实现2326.5亿元。2022年1月,绵阳市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这一系列沉甸甸的成绩背后,是绵阳近年来勇担科技创新的国家使命、求实奋进的生动写照。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下,中国科技城建设迈上新台阶。

□郭超英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尹勇 祖明远

勇担使命 集聚创新“源动力”

不久前,工信部公示的第六届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50强名单中,绵阳市“环保钻井液研发、生产、钻后处理”项目获四川省创客组入围全国大赛50强唯一参赛项目。

由点及面,绵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破更让人惊叹——全国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正式应用于临床阶段、X-RFID芯片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从“绵阳制造”向“绵阳智造”转变,智能化、数字化功不可没。“十三五”期间,绵阳市重点领域建成智能化工厂26个、数字化车间45个、数字化生产线178条,重点领域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1%,30个国家、省级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加速推进。

破解科技创新瓶颈,绵阳加快形成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型企业之间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在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同时还创新院地合作模式,共建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瞄准“卡脖子”问题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赋能创新产业发展,人才是全面提升科技城创新能级的“源动力”。

“十四五”开局以来,绵阳市扎实推进科技人才引育,科技类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达24.1万人,居全省第二位。2021年,在绵院士新增3名,总数达30人,占全省院士总数近1/2。开辟高端人才“绿色通道”,1名外籍专家获评2021年度“天府友谊奖”,推荐5名高层次外籍人才申报在绵永居,通过引智项目柔性引智42名,新增A类高端外籍人才27名。

做强产业 激发加快发展动能

“十三五”期间,显示面板巨头京东方、惠科扎根绵阳,新能源汽车独角兽企业威马落户安州,绵阳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截至2020年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家外资企业落户绵阳;2021年,总投资160亿元的惠科系列项目、106亿元的理想汽车增程器项目、50亿元的京东方模组项目陆续签约,1—11月,新引进5 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 45 个、金额817.47亿元……

一个个大项目纷至沓来的背后是绵阳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是绵阳不断蓄力产业发展、持续加大能量蓄势的决心与定力。

破3000亿元大关后,绵阳靠什么再上新台阶?

“狠抓存量企业贡献提升,将深入开展全市工业经济大调研,积极推进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工程,持续开展存量企业技改攻坚,推动工业投资再上台阶。”绵阳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绵阳市对8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摸排、走访,已形成1100余家的五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20余户的瞪羚企业培育库,完成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案等措施、办法。

当前,绵阳正加紧推进工业及信息化领域的“十四五”规划,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规模倍增。

聚焦民生 惠及广大百姓

2020年,绵阳首次开展市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对“公办幼儿园建设”“南河体育中心提升改造”“武都引水二期灌区建设”等8件民生项目进行人大代表票决。全年实施省级、市级(含人大代表票决项目)民生实事63件89项,投入资金67.63亿元。两年共票决出民生实事项目800个。

近年来,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绵阳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安排、部署民生实事推进工作,通过“台账管理、‘点球’(约谈)督办、问题销号”等六步推进法落实目标任务。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绵阳新(改)建农村公路2058.219公里,全市271个乡镇(街道)3245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客车目标任务。从2018年起,绵阳棚户区改造开工26210套,货币化安置12342户,棚改基本建成19283套,惠及群众约6.5万人。

“十四五”开局以来,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73.3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4.96亿元,卫生健康支出49.64亿元……一件件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的背后,是绵阳有效解决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情怀与实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