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建华乡:劲吹文明乡风 涵养精神家园

http://www.scol.com.cn  (2016-03-03 10:50:31)  来源:绵阳日报  
编辑:李伟  

春节期间,建华乡党委政府向全乡发出了“做文明村民,建文明乡村”的倡议书。该乡党委书记张金告诉记者,这份“倡议书”,是筛选全乡所有村(社区)“村规民约”的精华而成。

这,只是建华乡构筑和谐精神家园的一个“侧影”。在游仙将“精神家园”建设上升为一个与经济发展相提并论的战略高度时,建华乡立足“乡风文明”,涵养精神家园,让百姓物质和精神都富足。

文化设施添活力

2016年春节,远在乌鲁木齐打工的建华乡雨凤村村民周卫友,时隔七年返乡惊喜地发现:家门口的村部活动站摆起了坝坝宴,村上干群、邻里感情更融洽;新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也正式投入了使用。“以后,不管是孩子还是老人在家都有了精神寄托,我们在外打工也安心多了。”

近年来,通过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建华乡从昔日的穷乡僻壤发展为省级万亩蔬菜示范基地、省级生态乡镇。乡镇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群众对精神文化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为此,建华乡积极整合各种资源,近年来,累计投入近100万元,先后建成综合文化站1个、电影院1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8个、农家书屋8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个。

该乡充分利用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站点资源,免费为群众提供图书阅读场所2500余平方米、图书2.7万余册、报刊杂志1000余册、光盘200余张,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将群众从牌桌、酒桌上拉下来。同时,整合“夜间党校”、电影院等资源和载体,让群众思想上受教育,心灵上有熏陶。

政府搭台聚民心

从事了9年基层工作的张金感慨道:“精神家园建设的落脚点在基层,主体在群众,就是要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培育起良好的乡风民风,增强他们对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传统教育引导上,建华乡通过创新成立“温暖基金”,建立“成长呵护使者”志愿者团队等方式,赋予精神家园建设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2014年2月,该乡在全区率先开展“温暖基金”帮扶活动。由政府搭台,社会各界人士定期与不定期自愿捐赠,三年多来,共募集到捐款4.2万元,分别用于特困或有紧急需要的家庭、个人,并向社会进行公示。石碾村低保户蒲华林家庭十分困难,以至于父亲去世时,连安葬费都拿不出来。乡上从“温暖基金”拨出2500元,帮助他安葬了父亲。“温暖基金”暖了百姓心,“成长呵护使者”计划有效解决数百名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针对留守儿童生活和教育缺失等现状,建华乡从机关干部、场镇单位干部职工、党员志愿者中,推选出102名有知识、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党员,担任留守儿童的“成长呵护使者”。每人结对帮扶1-3名留守儿童,为他们排忧解难,定期对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状况进行总结、评价、提出建议等,并汇集成档。

精神家园出成效

这几年,针对社会不同人群现状问题,游仙全区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妇女儿童家庭教育讲座、法律法规“七进”、百姓故事会进乡镇等活动,促使社会各类人群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华乡也对老大难问题进行梳理,建立台账,逐一解决。

建华乡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还是土地流转等问题,都按照“三提两议一监督”和村规民约要求,召开村民大会讨论,由村民“唱主角”,做决定,从而把矛盾化解在了基层。

现入驻建华乡的现代农业企业“川蒙农业”对此最有发言权。该公司于2015年接手了另外一家公司在天池村的800亩流转土地,刚投入运转就面临资金短缺、效益难以预测等问题。为了支持企业发展,当地的村民分组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土地租金问题,结果80%以上村民同意将当年的土地流转费用降低20%,以减轻企业负担。川蒙农业负责人唐总感慨道:“我经商30多年,还是头一次遇到老百姓主动降低土地流转费用,仅此一笔,就为公司节约了10多万元。”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让乡党委感到欣慰,更让企业留了下来。(李宏 李秀娟 陈莹莹)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