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王亚波 记者 刘毅)连日来,在安州区河清镇有这么一群人,头带面罩,身着白大褂,手拿体温枪,走着路或骑着车整日穿梭于村民家中、各路口卡点,测量登记返乡人员日常,宣传防疫知识……整个春节期间都没有休息,日夜奋战,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发挥着巨大的防疫威力。他们就是我们的乡村医生,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健康哨兵”!
“疫”不容辞 用生命铸起安全防线
新冠疫情发生后, 69岁的老村医刘太聪主动请战,担任村里的防疫医生,每天走村入户为返乡人员量体温。对他来说,每天8个小时为120多名返乡人员进行体量监测,已经成为了他与村民们的约定。“我是党员,确保乡亲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义不容辞,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刘太聪说道。2月6日这天一大早,他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他的工作。当他来到1组浙江返乡人员肖贵家中,询问他的身体状况,测量体温后突然毫无征兆的倒在了地上,不省人事,吓坏了和他一起的工作人员和乡亲。送医后,医生说他是突发脑梗,再晚点就有生命危险了。刘太聪醒来之后第一句话就问医生: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到村里?村上120多名居家隔离的返乡务工人员还在等我给他们测量体温作登记呢!他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需要照顾和休养的病人。村上干部湿了眼眶:刘医生每天雷打不动地准时到返乡人员家里测量体温作登记,没有缺席过一天。平时大家身体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喜欢找他看看,有时候深更半夜也不拒绝。村里的老人行动不便,他都是上门服务,全然忘了自己也是一个69岁的老人了。这次疫情防控压力大,任务重,也从没见他喊过一声累,说过一声苦。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的医者仁心。
身残志坚 用爱绘就健康蓝图
“今天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有没有发热、咳嗽?”“没有,一切正常,刘老师,你不用每天都来,我不舒服会第一时间给你说,你一天那么忙,腿脚又不便,还要每家每户的来测体温,累不累嘛?” 在观庄村返乡人员的家中,每天都会无数次上演相同的一幕。刘君是河清镇观庄村的村医,疫情肆虐初始,许多群众对新冠肺炎的知之甚少,加之年末返乡人员都已回家,大家都谈“冠”色变,却不知道如何防控。为了更好地让群众了解新冠肺炎的预防措施,同时让党委政府的防控政策家喻户晓,他把自己的“电马儿”改装成了宣传车,宣传车走到哪防控广播播到哪。每天早上8点准时出门,7个组依次出发开展宣传、测量和登记。人们一听到熟悉的防控宣传声音,就知道是老刘来了。大家笑着说,他比闹钟还准时。经常一忙就是一天,有时候中午来不及回家吃饭,一桶泡面就是刘君的午餐。爱人对他说“你是残疾人,腿脚不便,给村上说一声,重新找个人,你休息一下吧。”他却说:“群众需要我,他们的安全在我手中,疫情不结束,我绝不休息”。
巾帼须眉用责任守护一方平安
河清镇宝华村村医黄娟刚刚跑完15个村民小组,对全村224名返乡人员做完体温测量回到医务室,又马不停蹄地对今天数据进行汇总登记。作为有着25年从医经历的医生,这种高强度和高压力的时候也仅此一次。黄娟的爱人龙召勇是河清镇卫生院的医生,两人志同道合走到一起,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战中,一同并肩作战,抗击“毒魔”。黄娟每天一大早就开始对返乡人员进行逐户统计、登记、、消毒、量体温、宣传防护知识,到了晚上,还要汇总数据,登记造册。“每天与返乡人员接触,被传染的风险比较大,说心里话,我也是有些紧张的,可是真正工作起来,就把所有顾虑都忘了,就只想配合村两委做好防疫工作。”黄娟说道。7组返乡人员宋绪华提起黄娟非常感动:我刚回家开始居家隔离的时候,非常惶恐,是黄医生每天不惧危险过来为我测量体温和宣传防控措施,让我吃了一颗“定心丸”。”
陈素娟,河清镇荣华村一名普通的乡村女医生,也是一名预备党员。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每天坚持挨家挨户告诫村民不串门、不聚餐、不扎堆、出门必须戴口罩等新冠肺炎防控知识。为了早日打赢疫情阻击战,她狠心一跺脚把5岁的小女儿托给了婆婆,自己一头扎进了早出晚归的疫情防控中。村上的检测卡点设立后,她主动请缨,为进出村人员检查身体,测量体温达千余人次。荣华村村民一提起陈医生,都打心底佩服。不管是东家刘大娘需要一支眼药水,还是西家张大爷需要一盒感冒药,她总会在第一时间送上门去并做好用药叮嘱。“这是我应该做的”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这次疫情防控工作,我将以一个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用行动为疫情防控加油助力,用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在河清镇,还有许多像刘太聪、刘君、黄娟、陈素娟一样的村医在忙碌着,他们深知危险却冲锋在前,他们日夜奋战却不计回报,他们无私奉献却默默无言,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医生和党员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甘愿做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致敬!“健康哨兵”永不言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