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工地施工的孙昌明
四川在线消息(绵阳频道 刘毅) 7月12日,在安州区秀水镇水稻制种科创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现场,孙昌明正忙着进行内墙抹灰工作,半个月前他来到这里务工。
曾经安州区秀水镇石红村因土地贫瘠,自然条件不便,村里大量青壮年远赴城市打工挣钱,留守的村民又大多以传统的生产模式,靠种植粮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剩余劳动力在周边打零工,日子过得较为艰难。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
能在这里安心工作,拿到和外面一样的工钱。得益于安州区秀水镇石红村以集体经济联合社为依托,先后成立了企业管理公司、绵阳宏马堰建筑劳务有限公司、佳翔劳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三家公司,为在家的劳动力提供就就业的机会。
“之前我一直在外面务工,哪里有活就往哪里跑。现在回到老家务工既方便照顾家人,又能拿到和外面差不多的工钱。”孙昌明说,我每天的工钱有三百多。
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同时在家乡就能挣到和外面差不多的收入,2023年初,孙昌明决定不在做一只“游鸟”,而是选择扎根家乡作一只“候鸟”。
据该村党委书记邓伟介绍,劳务公司立以来,采用“1+2”劳务发展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与绵阳宏马堰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等合作,承接农村项目建设,实现净利润70余万元,上缴税收2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60余万元,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38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2.44万元。
和孙昌明一样有同样经历的“80后”冯伟,提前结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回到家乡就近务工,并在公司担任起了“班组长”负责项目人员调度和安全管理。
“我之前跑的地方就多了,比如浙江、江苏、成都等地,在这里上班每月工资有1万—1.2万和外面差不多。”冯伟说,眼看着自己家的小孩一天天的长大,希望可以多陪陪他们。
土地流转,让村民享有租赁、劳务等多份收入
为持续做好当地村民的增收,该村整合全村土地3000余亩,与绵阳一品粮油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发展“中医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20万余元,让群众在同一片土地上享有租赁、劳务、分红三份收入。
“我家5亩多土地全部流转出去了,每年的流转费有两千多,再加上打零工的收入,一年家庭的总收入有六七万。”村民李大哥说,日子过得还算可以。
近年来,安州区秀水镇党委政府积极带领“村两委”班子探索,围绕“怎样盘活合作社、怎样增加群众收入”的目标,以石红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为依托先后成立了企业管理公司、绵阳宏马堰建筑劳务有限公司、佳翔劳务专业合作社等三家实体,建立“组织引导、能人带动、合作社链接群众参与”机制,做起了劳动力资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