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有效应用

http://www.scol.com.cn  (2015-12-18 19:28:33)  来源:四川在线-绵阳频道  
编辑:李伟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小学《学科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优势,能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变得更为生动形象。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

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因此,根据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是以形象、直观思维方式为主的特点,上《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伊始,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如,如《说了就要做》一课,上课伊始先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视频,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疑,通过“为什么懒羊羊为了睡懒觉而爽约,羊羊们就不喜欢他了呢?”等问题逐步导入,揭示课题。激“趣”导入,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欲望空前高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通过欣赏短片和讨论明白了道理:做人要诚实守信。

二、利用多媒体的课堂演示功能,巧妙解决教材的重难点。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仅是一种思想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于一体的认识活动。运用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事物形象,把抽象的概念与形象的画面结合起来,把教学内容形象地直接反映到学生的意识中,使其把感觉变成概念,帮助教师巧妙地化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如教学《家乡的山和水》一课,学生虽身在家乡,但若要他说出家乡的美、家乡的特色、家乡的风土人情时却显得束手无策,教师一味的讲解对这重、难点的突破也收效甚微。对此,我们在备课前将家乡的风土人情、风景、特产,工农业及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制作成课件《山乡巨变》,课堂教学在和学生对话、互动后向学生进行播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观看后大为吃惊:想不到家乡的发展如此之快,变化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赞美家乡、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运用信息技术,再现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或历史场景,延展课堂的空间界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架在认识和行为之间的桥梁,它是一种内在动力,在内部可促使认识升华成信念——对道德观点坚信不疑;在外部要转化为行动的中间环节——渴望行动的动力。教学中我教师要按照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感受——体验——共鸣),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多媒体声、光、色、形等方面的功能,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如,我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先播放电影片段《火烧圆明园》,侵略者疯狂地闯进圆明园肆无忌惮地烧杀掳抢的一幕幕充分刺激孩子的感官,激起他们对侵略者的痛恨。而后,又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片段,呈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剧来反映日本侵略者的灭绝人性的暴行,再次真实地、历史地展现了中国人民曾遭受的屈辱。不要更多的解释,此时,学生心中的悲愤之情已溢于言表,不忘屈辱,振兴中华的愿望已经融进每个孩子的心中。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

在现代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尤其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与品德生活课程的整合,让学生不断地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学习、成长,得到信息的帮助,产生对信息的兴趣,逐渐学会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这样既遵循了品德与生活教学的规律,又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我在上《秋天的果实》一课时,鼓励和指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与这一课相关的材料,把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秋天的果实带到学校来。课堂上,学生们进行了充分地交流,共同品尝大家带来的果实;把这些果实按种类、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并引发质疑,充分利用教学网络资源为学生形象展示,及时解决学生问题,不仅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动手动脑钻研学习知识。可以说信息技术为品德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信息技术使品德课堂上的学生得到锻炼,积累了多渠道的学习能力。

五、创设情境,由“知”导“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提高思想品德能力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思品内容和形式的讲解、传授,忽视思品能力的培养和挖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扩体作用,因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欠在学生学文明理论、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再现、演示和人机对话功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思想品德教育的情境,使学生把已形成的道德认识在人机对话师生互动、情感交流、“虚拟实践”中,转化为道德行为,由“知”导“行”,实现了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的提高。如教学《和爸爸妈妈交朋友》一课时,老师播放了班上一位同学妈妈对孩子成长回忆的录像,母亲慈爱的脸庞以及亲切的话语,打动了每个学生、每位老师,让看者流下了眼泪。看过录像之后,孩子们看到手中妈妈给自己的亲笔信,更是泣不成声。老师通过电脑软件的演示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从听觉上、视觉上感染学生,大大增进和提升了孝敬父母的情感,自然地内化成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而不需要教师的过多说教。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艺术地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体验情感过程中产生共鸣,生动、具体地指导行为训练,使学生感到乐于学习、乐于实践,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安县桑枣镇的二小学校陈晓玲)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