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涪城:加快建设“四个强区”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1-10-12 11:48:31来源:四川在线-绵阳频道编辑:尹勇

四川在线消息(杨海燕 绵阳频道 薛世荣)金秋时节,收获满仓。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绵阳市涪城区第七次代表大会”,科学擘画了涪城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令人倍感振奋,点燃涪城干部群众同心筑梦的澎湃激情。

作为绵阳市主城区、科技城核心区,自去年以来,涪城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思维,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以加快建设科教、全域、产业、开放“四个强区”为主攻方向,致力把涪城建设成为中国科技城创新驱动示范区、西部内陆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奋力谱写全面建设西部现代化强区的涪城新篇章。

《俯瞰涪城》刘华伟摄影

创新引领全面建成“科教强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涪城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让“创新无处不在、科技触手可及”。

建强创新载体。涪城将坚持把科技城新区涪城片区作为科技创新主战场,紧扣“创新新引擎、产业新高地、城市新空间”目标定位,打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城市建设攻坚战,推动科技智谷、环西科大两大组团整体成势,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统筹推进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扩容公共服务配套,加快推动城市开发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新区承载能力。

做优创新平台。服务战略科技平台,主动融入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积极参与西部科学城建设,全力服务保障气动中心等建设发展。壮大产业创新平台,加快打造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创新孵化平台,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五位一体”创新体系。做大做强特色科技园区,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集聚转化。

培育创新主体。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组建龙头企业牵头、院所高校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培育科技型领军企业和创新型头部企业。大力推进“招院引所”,积极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等迁入或在涪设立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深化与工科类高校合作,打通“科技研发—工程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营造创新生态。加强区域间、产业间协同创新,鼓励开展跨区域创新创业活动。深化“1+X”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科技园区建设运营模式,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加速实施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健全创新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汇聚创新人才。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立完善系统完备的人才支持政策体系,用好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柔性引才平台,吸引更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来涪发展,鼓励在绵大学生留涪工作。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努力把涪城建设成为各类创新人才汇聚的高地。

城乡融合全面建成“全域强区”

全域协同发展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涪城区将始终以协调为内生特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城新区涪城片区、临港经济发展区、中心城区、农旅融合区四大主体功能区协同发展。科技城新区涪城片区按照“一区两组团”布局,推动科技智谷组团、环西科大组团突破发展,打造创新新引擎、产业新高地、城市新空间,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主体功能区。临港经济发展区按照“一园三组团”布局,东区以吴家镇以及石塘街道部分区域为载体,西区以新皂镇为载体,南区以杨家镇和丰谷镇部分区域为载体,依托航空港、铁路港、高速公路港,推进产业南进、城市南进,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主体功能区。中心城区以五大商圈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区。农旅融合区以促进农科文旅商“五态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

提升城市能级品质。围绕绵阳建设Ⅰ型大城市和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目标,提升“产”、建好“城”、服务“人”、涵养“文”,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树立经营城市理念,依托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专业楼宇、专业市场四类空间载体,集聚重组、开发运营各类城市资源,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实施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片区整体开发;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推动城市点状开发;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城市风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科学规划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先进制造等特色小镇。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和村民自治实践,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高效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现代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构建舒适便捷的交通网络,打造铁路、公路、航空“三位一体”区域交通枢纽。加强农田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城乡供水、供电、供气、信息一体化。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城市新区覆盖。

产业发展全面建成“产业强区”

产业强则区域强,产业兴则区域兴。涪城区将培育绿色现代产业集群,构建绿色现代产业生态,守住绿色本底、提升发展内涵,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做大先进制造业。以新型显示、5G制造为主导产业,构建“3+1”现代工业体系。壮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沿链构建玻璃基板等上游材料产业和下游显示终端;壮大汽车电子产业集群,构建车用电子控制系统、信息娱乐及导航系统等产业链;壮大5G制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大企业梯次培育力度。

做强现代服务业。以商业贸易为支撑,以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康养为重点,构建“1+6”现代服务业体系。巩固提升商业贸易业,提档升级五大主题商圈,建设西部地区区域消费中心。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设西部地区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高地。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推动临园路金融集聚区建设,引进和培育总部型金融机构,建设西部地区区域金融业发展汇聚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构建开放的物流网络,参与中欧班列(成都)组货基地建设,建设西部地区重要铁路物流节点城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康养产业。

做精现代农业。坚持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以精品蚕桑、优质果蔬为主导产业,以“千鹤桑田”蚕桑文化、“湖光山色”稻虾亲水湿地、“蔬香绿野”芦笋大健康三大农业主题公园为平台,构建“1+2+3”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化,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等,争创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标准化发展。推动园区公园化,以农科文旅商“五态融合”发展为引领,按照“三年三园三步走”目标,梯次建设三大农业主题公园,促进农业景区化发展,打造绵阳城市后花园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开放共享全面建成“开放强区”

开放是经济腾飞的秘诀,涪城区将始终以开放为必由之路,加快构建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效率开放通道、高水平营商环境,让“涪聚三江、城纳四海”成为联通世界的最亮标识。

持续推进思想解放。以全球视野观察发展大势、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要摆脱僵化思维,以创新思维、超常举措应对风险挑战。要提振精神,大力营造拼搏奋进、只争一流的干事创业氛围。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化精准专业平台化招商,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坚持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大力引进更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深化交流合作和发展联动,推动与友好城区实现大范围多领域共建共享,推进产业协同、科技协同和开放协同。积极参加重大活动,组织专题招商,开展对外经贸交流。宣传涪城城市品牌,持续提升涪城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加大对上争取力度。聚焦国家、省、市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建立完善区级项目储备库,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盘子”。持续加大项目、资金、政策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各类资源投入涪城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工作机制,持续抓好对上争取工作专班“前端、中端、后端”机制科学、高效运行。

聚力对内改革攻坚。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擦亮“三度服务”品牌,深化企业家“早餐汇”、银企“鹊桥会”、企业家座谈会和“四上”企业全覆盖走访等联系服务企业四大常态机制,用好“一网一微一函一热线”沟通渠道和“涪企掌上议事厅”交流平台;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不见面审批”。持续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工作推进“十大保障机制”,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做深做细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切实将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