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一张“电子学生证”,中小学生便可在校内借阅图书、上网、考勤等。近日,我市启动了全市中小学生电子学生证工作,决定先期在27所中小学校试点推广,力争到2019年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校。“‘电子学生证’既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也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学生证工作的启动,有助于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校园“互联网+”应用发展,助力提升学校智能化教育水平,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为积极平稳推进电子学生证工作,我市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今年先期将在绵阳中学、南山中学、绵阳富乐小学和实验小学等27所中小学校试点推广使用“电子学生证”,力争2017年在全市所有中小学校进行推广,2019年底前实现全市中小学全覆盖。
据介绍,电子学生证是“一卡通”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集“绵州通”功能和校讯通类业务于一体,可实现校内校外一卡通。今后,学生在学校内,只需持“电子学生证”便可进行出入校园登记、考勤,还可在食堂、图书馆、机房等地使用。同时,该项目将通过统一的平台,记录学生考勤、学习、活动等数据,构建数据管理和分析模型,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构建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市教体局要求,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电子学生证试点工作,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创新性的探索有效的推进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轻松便捷的智慧终端。要鼓励引导教师使用云平台进行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鼓励引导家长使用APP与老师进行沟通互动,鼓励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子学生证和云平台学习资源。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时代的标志。在我市教育领域,“互联网+”正助力学校智慧教育普及开展。据了解,“十二五”以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三项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两大平台广泛应用。截至目前,全市宽带网络“校校通”达100%,建成多媒体教室5500多个;开通教育云服务平台,建成3个公共服务门户网络、7个教育资源应用平台、4个管理服务平台、5个资源社会推送平台。
此外,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我市开展了“录播教室”创建,采取“专递课堂”“空中课堂”的方式将优质资源推送到全市中小学,现已建有12个网络录播教室。我市还在部分学校设立以及时反馈、综合评价为核心的“电子书包”实验班,积极探索智能全媒体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目前,绵阳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达60%以上。在四川全省率先实施绵阳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项目,在绵阳全市18所普通高中全面推广使用,注册学生达77556人。此次我市启动电子学生证工作,将有助于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了校园“互联网+”应用发展,助力提升学校智能化教育水平,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