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生为实现学习目的而自觉地去努力的心理动机,是培养智力,发展能力必不可少的因素,又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课业负担不断加重,到了小学高年级,很多孩子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形成恶性循环,变成所谓的“后进生”。作为班主任,如果在班级管理中对这一现象不加以重视和矫正,那么势必会在班上形成风气,直接影响班级的班风班貌。如何激发这一部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摆在我们班主任面前比较棘手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点滴经验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 抓住孩子情感弱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的情感世界是纯真的,是爱憎分明的,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真心去体会,,就不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记得我接五年级一班的时候,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家里经济条件在我们当地还算比较不错,家里人也很宠着他、惯着他,这造就了他当时在学校是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他父亲仗着家里有钱,一心想把他转到一所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谁知好话说尽,关系找完,由于儿子糟糕的成绩和不良的表现,最终还是被拒之门外。而后又费了很大周折才回到原学校就读,而我当时就是他的班主任。刚回到班级的那段日子,他显得要沉默寡言了许多。在一次偶然的谈心当中我才知道,他在这次转学风波中亲眼看到父亲为了自己能读一个好学校,向人低声下四、受到冷眼和嘲笑。我当时的脑袋里忽然闪现了一个念头,这个孩子有希望。我从此以后,就经常和他一起聊天,聊一聊他和他父亲之间的故事,聊一聊有关尊严的话题,将他曾经落下的知识一点一点补起来。一个月之后,很多老师多说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爱学习了,爱帮助人了,性格也乐观开朗了,不在是以前的“纨绔子弟”了。
- 放下师道尊严的臭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从内心深处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这话一点不假,没有哪一个学生天生就是坏学生,也没有哪一个学生希望自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然而就是仅仅自己的成绩比别人差点,就被划定到“差生的行列”。老师的“恨铁不成钢”,同学们的“不与之为伍”,渐渐的就把这类学生边缘化了,他们自己也认定了自己身上没有什么闪光点了,渐渐的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同学开始漠然。汶川地震那年,我们在板房临时学校接受了很多来之其他边远山区的学生,尤其是我接的这个班被师生称之为“金刚班”,男生个个长得人高马大,论成绩那简直可以让每位老师谈虎色变。当时,除了上课以外,我们高年级还要肩负起搬运学校救灾物品的重任。我就和这一群所谓的“金刚”们,搬桌椅、扛食品、抬物资,渐渐的什么“宋大劲”、“王大力”这样的绰号应运而生了,当然“玲哥”的称为也常常出自他们的口中。渐渐的,我就和这群“金刚小子”们真正的打成一片了,成了无话不说,无话不谈的朋友。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家”,找到了温暖,重新燃起了对老师的尊重,对同学的热爱,对学习的兴趣。
- 摸清学生思想动向,在思想上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学生平时所接受的新事物,新信息,是我们学生时代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在班级里,提起球迷、粉丝什么的,一抓一大把。只要是这方面的话题,他们能津津有味、滔滔不绝的讲半天。还有三个月就要毕业考试了,班上有很多女孩子成天谈论的都是韩国某个组合的话题,很多老师都在反应这样下去,今年的毕业考试肯定要考砸的。对此,我并没有武断的强迫她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相反,我自己还抽空也去听了听这个组合的歌,查阅了他们相关的资料。在空余的时间,我叫上那几位同学到我办公室一起谈论这个组合的相关话题。刚开始,孩子们以为我这是要批评她们,随着我们深入的谈论,她们很惊奇的发现,我居然对这个组合知道那么多,一下子就变得亲近了许多。在随后的日子,我们慢慢的引导她们去了解明星闪耀的光环下面,那一段段艰辛的成长历程。让她们明白没有努力,就永远不会成功的道理。可喜的是,这一群小姑娘,在随后的日子里以偶像为动力,不断努力,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现学生身上另一面闪光点,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得到激发。在当今畸形的教育面前,我们片面的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定成败,论英雄。这在很大程度上磨灭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发现彼此的另一面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一次野炊活动中,我事先故意将平时班里所谓的优等生和后进生交叉分组,万万没想到,这样的分组让我收到了意外的惊喜。平时在班里成绩方面叱诧风云的李某某,面对生火做饭显得是呆头呆脑、束手无策。幸而,该组的钱某某显得是从容镇定、游刃有余。只见她身兼数职,一会生火,一会洗菜、一会切菜。当一桌可口饭菜上桌的时候,李某某真诚的对钱某某说了一句:“对不起,我平时真不该对你大呼小叫,小瞧你。”而钱某某也羞愧的说:“该说对不起的是我,我明知你是为了我好,不但不听你的话,还说‘管你屁事’这样的话来气你。”……自那次活动以后,钱某某等好几位同学的学习兴趣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成绩也自然而然的进步了不少。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只有通过教师平时细致入微的观察,把握每一次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我们才有可能让每一位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以来不仅能够使这一部分后进生提高各个学科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养成其他良好习惯也有很大的帮助。
安县桑枣镇第二小学校 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