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较多 很难抓全要素写深透
昨(7日)上午,语文考试结束后,备受关注的2016高考作文题揭晓。根据走出考场的学生叙述,今年四川高考作文为:
某人推出花茶新工艺,但很快被模仿,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假冒伪劣,他担心会破坏这一市场,于是公开工艺流程、并制定行业标准,最终规范了市场,自己也成了致富带头人。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针对这一题材,记者采访了老师及社会各界人士,请他们谈谈对这次作文的看法。
语文老师:
立意角度丰富,抓住核心有难度
南山中学语文老师邹伟说,材料作文在平时训练较多,但这次作文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主题多,涉及诚信、市场规则、胸怀等。选材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立意高远,考生写偏题的概率较小,不过很有可能只抓住其中某一点,要写出深度,写透彻是比较难的,很考验水平。
另一位语文老师王强分析道,这次作文题聚焦点较散,涉及分享、创新、规范、合作,主人公的成功缺一不可,不像传统的材料作文可以较好地聚焦在某个话题上,不同的话题只是源自理解的角度不同。而这道题在理解上难度不大,但主人公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并存,因此忽略掉绝大多数细节只以其中一点作为话题来谈,未免狭隘,这道题不够明确的地方就在这里。但如果考生能把“主人公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回答清楚,应该是一篇好作文。
在老师们讨论中,王强从QQ群里收到了一篇文章截图,题为《苦守不如放手》,里面讲述的故事与作文材料非常相近,王强说:“这只是作文原型,不能代表作文本身。本次作文还是要从卖花茶者的所作所为去立意。即他身上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博大胸怀、舍私利为大家的品质入手。”
社会各界人士:
发散思维,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市民杨先生十分关注每年的高考作文题,当他看到今年的题目后,第一时间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此次作文立意重点可放在最后公开工艺流程、制定行业标准这一部分,重点挖掘行为背后展现出来的品质,如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胸襟,敢于舍弃眼前小利,着眼全局等等。“我觉得是一次思维发散,而且用实例告诉大家道理,与直白的说教有明显不同。”
市民吕齐健说,这种故事很常见,在告诉我们不要在乎眼前利益,才能取得长久成功。“我觉得考生要打开思路来写,可以挖掘的内涵很多。”尽管他认为故事平凡,但是能够给考生很大的发挥空间,是素质教育思路转变的重要体现,对于考生走出课本,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绵阳师院大学生李宝山认为,今年高考作文题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规范。他说,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大变革时代,传统的规范面临着各种挑战与解构,破旧立新是时代趋势,但新的规范“立什么”、“如何立”、“立了之后又如何”,都是尚待解决的问题。出题人给了生活在“传统规范解构时代”的90后考生一个思考的机会, 同时也给了社会一个思考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高考作文题很有深度。他说:“有一些媒体在面向社会非高考人士做高考作文同题竞赛,我觉得今年这篇作文题是很适合放到这种竞赛中引起全社会关注与思考的。”(记者 宋长丰)
相关链接
还记得你写的高考作文吗?
1951至2015部分高考作文梳理
还记得你写的高考作文吗?
1952年高校招生首次规定,实行全国统招考试,新中国高考制度正式形成,高考作文进入直接命题阶段。
1952年 《记一件新人新事》
1953年 《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年 《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60年 《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年 《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年 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77年,全国恢复自1966年起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这一年,高考作文题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年 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成500至600字短文。
1979年 将《第二次考试》改写一篇《陈伊玲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新鲜的观念和事物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高考作文命题也出现了一些变化,1983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漫画。
1980年 读《画蛋》有感
1981年 《毁树容易种树难》读后感
1982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7年 自拟题目(关于简讯《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
1988年 《习惯》
1989年 《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
上世纪90年代: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学生知识面、阅读视野得以拓宽,话题作文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画风”多变。
1991年 以“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这个话题,写一篇辩论稿。
1992年 根据“众人对垃圾的不同行为”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
1993年 关于“补课报酬问题”的广播稿。
1994年 《尝试》
1995年 根据诗歌素材展开想象,写两种鸟的对话片段……
1996年 说明一篇;议论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年 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1998年 《坚韧 ———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1999年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年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001年 《诚信》
2002年 《心灵的选择》
2003年 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
2004年 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
2005年 《忘记与铭记》
2006年,四川取得高考自主命题权,并在此后十年自主命题。
2006年 《问》
2007年 《一步与一生》
2008年 《坚强》
2009年 《熟悉》
2010年 《人生的几何体》
2011年 《总有一种期待》
2012年 《关于水的讨论》
2013年 《过一个平衡的生活》
2014年 《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
2015年 《老实与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