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绵师院 记者 刘毅)近日,由教育部组织,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的“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出炉。绵阳师范学院申报的“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与红色场馆宣教合作路径探究” 项目在700余所高校中脱颖而出,喜获优秀成果奖第八名。
本次评选历时两月,全国高校报送近2000个项目参加初评,各省(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推选出700余个项目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最终202个获奖项目进入公示环节。这是继学校荣获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后的又一殊荣。
近年来,该校构建了以地震纪念馆为主、两弹城等20余个基地为辅的一主多辅场馆教育体系。以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实现师生接受场馆教育全覆盖。成立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构建了场馆研教互哺的教育机制。让师生在研究中接受教育,用研究成果开展教育。
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该校积极构建以“学思并重、知行合一”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在学校层面,开展红色文化、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等为主题教育月活动和节庆日品牌活动。在学院层面,实施“一院一品”工程,各学院结合学科特点,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以项目制为抓手,构建共建共享机制。学校每年投入40万元,组织师生开展建设活动,经过5年的建设,形成100个左右的精品文化项目。此次获奖成果是近年来学校重点建设的校园文化项目之一。
相关链接:
“场馆教育模式” :构建一主多辅、研教互哺的场馆教育体系
绵阳师范学院目前构建了以地震纪念馆为主、两弹城等六个基地为辅的一主多辅场馆教育体系。与5.12汶川地震纪念馆签订共建六基地,与两弹城、王右木纪念园、苍溪红军渡、川陕革命博物馆、通江烈士陵园、江油烈士陵园共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成立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构建了场馆研教互哺的教育机制。以问题导向,开展场馆教育研究,实现了课题研究和场馆教育无缝对接,让师生在研究中接受教育,用研究成果开展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绵阳师范学院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场馆宣教融合,成为该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实效性的新模式。全校师生以干部培训、入学教育、党(团)组织生活、党性教育、辅导员培训等方式赴各场馆接受教育,该模式已被列为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