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到32只,10箱到100箱 江油市枫顺乡小坝村的脱贫故事

2020-05-07 20:01:52来源:四川在线-绵阳频道编辑:尹勇

四川在线消息(雷兴双 记者 钟林)5月初,春末夏初的阳光在枫顺乡小坝村开始分外明亮起来。吹过午饭赶着羊群上坡的杜发菊大娘,她的内心也像这阳光一样格外明亮。

近段时间,杜发菊大娘的高兴事可谓是一件接着一件。一是联系帮扶她们村的绵阳市委党校、绵阳市税务局、江油市委办联合出资为包括她在内的村上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办理了新农合和意外保险;二是儿子在乡、市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拿到了农民工健康证,在北京一建筑工地找到了一份每天可以挣300多元的钢筋工工作;三是她精心饲养的32只小山羊长得膘肥体壮……

小坝村位于江油市北部山区,是有名的贫困村。上世纪90年代末,这里因为贫穷和不通道路,导致当地青壮年男子大多娶不到媳妇,而成为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光棍村”。

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江油市委办率先联系帮扶该村,派驻干部蹲点村里,和村社干部一道精心谋划,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精准把脉发展战略,动员群众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自主发展鸡、猪、羊等家庭养殖业和饲养当地土蜂发家致富脱贫奔康。

“扶贫必先扶智。”联系杜大娘的市委办工作人员陈倩每周都要和杜大娘通上几次电话,了解杜大娘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羊子的长势,引导她主动发展家庭小产业增收致富。“今年你要卖羊子早点说一下,我给你联系了几家羊肉馆,价钱也不错。”

2014年,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杜大娘花270元钱买了1只羊子,3年过后就发展到了10多只,从2017年开始,她每年卖羊子都有近万元收入。现在,还存栏32只。

“今年可以卖15头左右,大概有3万多块钱。”说到羊群,2016年就已经脱贫的杜大娘笑得合不拢嘴,“这得感谢驻村扶贫干部,是他们给我开了‘窍’,动员我养羊子,发展副业致富。”

在小坝村,走上脱贫致富路的可不止杜大娘一家,5组的孙青学和孙永财两家每年仅出售土蜂蜜就有4万多块钱的收入。

地处深山的小坝村森林资源异常丰富,75000多亩的林地分布着上千种蜜粉源植物,生活着1万多群原生态中华蜜蜂,被誉为“少见的原始中蜂资源保存库”。

因地制宜,小坝村把发展的目光瞄准了蜂蜜产业,引导村民利用油菜、荆条、刺槐、紫云英等蜜源植物和核桃、玉米、野生花草等粉源植物饲养原生态中峰,发展蜂蜜产业,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但是传统养蜂规模化程度低、产业化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等短板,致使小坝村蜂产业多年停滞不前,村民养蜂积极性大打折扣。有识于此,小坝村村两委主动对接市农业部门,邀请农技专家前来授课,培育养蜂能手、养蜂专家,创新探索建立了“育人才、结联盟、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营销、助脱贫”的高效优质养蜂技术推广新模式。

贫困户赵国平的儿子杨义培是这一新模式的直接受益人。2018年,他买了10箱中华蜜蜂开始饲养和繁育,今年已发展到了100箱,而且还与邻村签订了5万元的蜂群销售合同。

“每年取蜜2000斤左右,产值可达12万元。”现在,杨义培正在市上农技专家和驻村帮扶干部的指导下,提高蜂群繁育技术和蜂蜜质量,准备建立高效优质养殖试验示范基地,注册品牌,“有技术支撑、银行保险扶持、互联网加平台推广等方方面面的政策优惠,小坝村的蜜蜂产业一定会发展壮大,我们村民的生活事业一定会跟蜜一样甜起来。”

过上比蜜还甜的生活一直是小坝村村民多年来的愿望。小坝村村委会有一个陈列室,里面展陈着该村已逝支部书记青方华带领村民开山辟路、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脱贫奔康的动人事迹。

生前,青方华是小坝村第一个积极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号召参与筹资修路的人,第一个用3万段断木种植木耳实现利润3万元的人,第一个种植3万袋袋料香菇的人,第一个带头成立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人,第一个劝导村民养蜜蜂的人……

付出总有回报。2014年,在整村连片扶贫项目的带动下,小坝村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20亩,12户村民种植食用菌30万袋,实现利润60余万元。2015年,全村养蜜蜂800余箱,年出产优质蜂蜜近万斤,实现产值30余万元。

2016年12月20日,青方华在脱贫攻坚走访贫困户途中遭遇车祸去世,年仅48岁。这年底,小坝村全面完成6大类32项脱贫摘帽规划项目建设,17户25人脱贫,小坝村圆满实现四川省定摘帽村退出目标。2019年,小坝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81元。

“青方华的一生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和基层干部勤奋、朴素的作风,他的事迹必将激励我们大踏步地前行在改变小坝村的落后面貌、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目标的道路上。”小坝村第一书记李耀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