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承担我国唯一一座“国家科技城”建设使命的那一刻起,15年来,绵阳坚定不移地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如何加快科技城建设,增强绵阳核心竞争力?本次两会期间,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此展开热烈讨论。
回顾成绩
科技城建设成效显著
创新发展位居西部前列
“长虹、九洲等骨干企业军品板块快速增长,催生了中物仪器、科莱电梯、维博电子、西磁等一大批军转民企业……”政协委员邓裕炜激动地表示,“骨干企业带头发力,优势企业积极参与”仅是绵阳军民融合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城建设成效显著,军民融合企业占比超过了60%,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6000家。”“近两年,我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邓裕炜说,在这座拥有20多万科技人员的内陆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已占到一半左右。“振奋人心”“来之不易”“难能可贵”……回顾过去取得的成绩,代表们纷纷用这样的词汇概括“十二五”以来科技城建设工作。“十二五”以来,绵阳“五地”建设成果丰硕,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大代表帅兰表示,当前,绵阳正抓住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军民同频共振、统筹推进、深度融合的机制路径,在服务保障国防军工科研生产的同时,配合驻绵国防科研院所机构加速释放国防科技潜能,大力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军民融合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展望未来
以改革创新引领转型发展
在全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十三五”发展的头等大事,全面创新改革是推动绵阳克服经济下行压力,解决发展不足、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在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的重要引擎。“去年,我市先行先试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抢抓国家将绵阳纳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机遇,多点着力、成效显著。”政协委员邓蓉乐观地表示,发展无止境,改革创新,“永远是进行时”。
除了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绵阳还迎来打造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大机遇。人大代表付强表示,绵阳目前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利好因素扎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更高层次布局项目,实现加快发展。“在绵阳,创新要素正在加速聚集。”政协委员陈刚表示,“目前,我市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服务人才要素、技术要素、科技成果要素、研发仪器设备要素基本完善。”他建议,下一步,我市要坚持做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项先行先试政策落地实施,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列政策制定出台。
如何发力
抓住全面创新改革机遇
争做军民融合“排头兵”
蓝图已经绘就,就看绵阳如何发力。代表们各抒己见,为全面推进创新改革,开创科技城建设新局面出谋划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机遇,更是挑战。”人大代表张友刚表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提升全社会创新、创业和创造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路径,着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重大政策。”张友刚说,市委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绵阳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创新创业的“领头羊”和军民融合的“排头兵”,而确保组织实施好全面创新改革总体方案和年度计划便是重中之重。“绵阳这个不沿边、不靠海、不是区域经济中心的西部内陆城市,正在成为无数创客实现理想的热土。”市政协委员王永高建议,全力推动双创工作,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推动孵化器、加速器市场化、专业化建设和运营,建好中国国际人才市场绵阳科技城分市场。“让绵阳持续迸发出强劲的创新、创业热潮!” (赵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