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政府报告中,201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45.6%、34%。2016年,我市将“两新”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目标定为46.5%、35%。
单从数值上,今年我市“两新”产业占比增幅仅为1%,但这背后所呈现的挑战和机遇显而易见。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做好“两新”产业这篇文章,在此次两会期间,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机制转换 紧扣科技城特色
“工业兴,绵阳强。”多年来,工业一直在绵阳经济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当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绵阳发展工业的优势和抓手何在?在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上,我市把引进培育“两新”产业,升格为绵阳产业发展的 “一号工程”,上升到产业发展的引领性位置。
过去的一年,《关于加快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工业重点产业及布局方案》等政策出台,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八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中物材料等71个“两新”产业重大项目顺利竣工,九洲北斗地基相位增强技术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统计,去年,全市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75个,新竣工“两新”产业重点项目71个、完成投资91.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45.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4%,“两新”产业保持全省领先优势,有力推动了绵阳工业向高端迈进,向支柱性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开启了绵阳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新转换。
1%增幅的背后是更多机遇
“从45.6%到46.5%,从34%到35%,数值上微妙的变化并不代表实际操作上的简单。”在18日的分组讨论中,黄宗甫委员仔细阅读了政府工作报告,注意到了我市“两新”产业2016年在产业占比上的变化。
有着丰富经济工作经验的黄宗甫提出“盘活存量、立足优势、加大扶持、招大做强”十六字建议,为“两新”产业助力。他认为,绵阳拥有包括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作为工业打底,盘活现有的工业存量是首要目标也是捷径之一。其次,借助科技城丰富的科研院所,做好军民融合发展这篇文章,为“两新”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智力因素。再者,持续加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年轻创业者的新想法、新思路正是高端工业发展迫切需要的。最后,利用科博会等各类展会,搭建与国际接轨的交流平台,引进一批大企业、好项目,招大做强,激活绵阳产业更多活力。
同样,陈琴等人大代表在“关于加快发展绵阳大数据产业”方面也提出相应的建议。陈琴认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大数据也是“两新”产业的重要内容。目前,绵阳在大数据建设和推广上也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绵阳IBM大数据分析竞争力中心”、“数字家庭”、“北斗卫星导航”……下一步,要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深度发掘大数据的商业价值,着力引入民间资本,使大数据产业市场化、企业化。
赢得绵阳工业发展“加速度”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将今年确定为“项目年”。抓发展,工业是重中之重;抓工业,“两新”产业是重中之重。对此,我市在2016年政府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两个一号工程”,努力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科技”是绵阳的优势和特色,将产业发展的“第一颗钉子”钉在“两新”产业上,将为科技城建设注入更多力量。
赵富春委员在《关于绵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中,也提出通过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加强知识产权标准体系建设等措施,将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成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制造与研发基地;打造江油特钢新城,建成中国最大的钛材生产基地;建设中国领先的纯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生产基地。
通过梳理发现,在代表委员们关于“两新”产业发展的建言献策中有一个中心思想:“走出去”引增量,“走下去”优存量,努力打一场引进培育“两新”产业攻坚战,赢得绵阳工业发展“加速度”。 (何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