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优先②丨护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无忧就业 四川绵阳首创“解忧店”

2025-05-22 10:57:29来源:川观新闻编辑:王国平

川观新闻记者 刘春华 文/图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描写了一间充满魔力的店铺。杂货店里的老爷爷,真诚地为每一名提问者排忧解难。在四川省绵阳市,也有这样一个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排忧解难的地方,这就是绵阳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联合调解中心(以下简称调解中心)。

由绵阳市人社局联合该市市委政法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市总工会等部门共同组建的调解中心,在全国率先打造“人社主导、部门协同、行业参与”的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联合调解组织新模式,既排解了劳动者维权来回奔波的“忧”,又解决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时劳动关系难界定的“难”,被网约司机、快递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亲切地称为维权“解忧店”。近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调研采访组来到绵阳,实地探访“解忧店”的故事。

联合调解中心的调解室一角。

排“忧”——

一窗受理一站服务,维权不用来回跑

绵阳市劳动和就业权益保障公共服务大厅,也是联合调解中心所在地。走进大厅一楼的调解室,墙壁挂着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人民调解流程图,快递行业、家政行业、网络约行业三个人民调解工作室负责人的姓名、照片、职务、电话、办公地址等信息,也在墙上清晰公示。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2022年,绵阳市锚定新业态劳动纠纷、经济纠纷、民事纠纷法律关系模糊交织、维权难的痛点,在全国首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联合调解中心。在此基础上,持续优化联调机制,拓展组建“绵阳市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打造绵阳市劳动和就业权益保障公共服务大厅,监察、仲裁、司法援助等力量常驻中心,实现咨询受理、援助登记、律师委派等一步到位,避免劳动维权来回跑奔波的烦忧。

免奔波的同时如何高效解决矛盾?绵阳市人社局劳动关系与调解仲裁科科长张月说,联调中心建立了“联席研判、分流指导、重点督办”操作流程,对不适合或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复杂、群体劳动争议现场调处,真正做到纠纷受理及时,处置专业高效。

劳动者何某是联调中心高效模式运行受益者。去年,何某因工伤问题,与务工的建筑工程公司发生纠纷。案件从司法部门流转到联合调解中心后,在中心多次调解下,何某与公司达成一致,由公司一次性支付其工伤待遇6.8万元,避免了冗长耗时的司法维权之路。

联合调解中心的调解室一角。

解“难”——

处理纠纷不以确认劳动关系为必要前提

“平台经济下新就业形态用工呈现出关系灵活化、工作碎片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等特征,导致无法用现行法律关系加以界定。”张月介绍,由于现行相关法律滞后,劳动关系难认定,成为当前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平台经济新就业形态群体面临劳动维权难题。纠纷处理时去劳动关系化,正是联合调解中心的探索创新之举。

调解中心在处理纠纷时,不以劳动关系确认为必要前提,而是根据已经发生的矛盾事实,从解决劳动者困难问题出发,当好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娘家人。“纠纷来了,先由涉事各方确认是不是事实。以事实为依据,再做各方调解工作。”绵阳市快递协会秘书长车仁利,介绍了自己作为快递行业调解员的做法体会。

联合调解中心扩展的协同受理中心,免去劳动者维权奔波之苦。

网约司机老唐接到订单后,在接乘客路上因遇道路清扫作业耽误时间,被平台扣除违约金。在调解中心调解下,平台将违约金退还给老唐。外卖员范某入职三天后,因接单问题与公司站点负责人发生分歧,从而离职。由于公司未在范某离职当日结清劳动报酬,范某向调解中心寻求帮助。调解中心调解下,双方达成协议……调解中心的“调解台账”,记录着大量这样调解成功的案例。绵阳市人社局统计,调解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全域服务新业态劳动者近2万人。

随着调解中心的顺畅运行,如今其服务对象已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扩展至传统行业从业人员。“我们将最大范围高效快速处理由劳动引发的相关争议,为人民群众高质量就业护航前行。”绵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