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川观新闻绵阳观察 付江
现下,正值小春作物的关键生长阶段,绵阳市安州区雎水镇枫香村的村民不再像往年那样,为查看田里的墒情虫情而奔走。他们不再需要深一脚浅一脚地往田里跑,只需轻点几下手机,田间物联网监测设备传回的数据和高清影像便一目了然。

无人机喷洒农药
“从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不一样了,啥时候施肥、打药,屏幕说了算。”一位村民笑着说,语气里透着科技带来的踏实。
这样的场景,在安州已不是新鲜事。作为全省唯一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的县区,安州区正围绕“三化筑基、四新赋能、五景融合”的路径,推动数字技术融入乡村肌理,悄然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节奏。
智慧农业: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眼下正值冬种关键时节。在秀水镇天竺村的连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里,综合监测站正24小时不间断“站哨”。这些站点集成了苗情监测、虫情测报、气象观测等系统,默默守护着脚下的土地。

数字控制中心
“土壤里埋了不少传感器,它们就像田地的‘听诊器’,实时收集土壤信息。”天竺村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
而在黄土镇,猕猴桃产业也搭上了数字转型的快车。当地通过构建融合发展机制,打造覆盖种植、生产、销售的“一件事”集成服务体系。通过推广《安州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和水肥一体化等9项技术,全镇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98%,溃疡病发生率下降65%。
当地还建立了专门的监测体系,安排专人深入700多户种植户的2.5万亩果园,实地收集数据,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病虫害预警与产量预估。
据了解,安州区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平台,部署了47个田间物联网监测点和140余台套数据采集终端,覆盖5个乡镇、10万亩种植基地,智慧农业正从试点走向普及。
数字流通:电商赋能农产品出村进城
安州区瞄准全国最北缘晚熟柑桔产业“黄金地带”的优势,以花荄镇九合村为核心,精心打造柑橘产业园区。
在九合村柑橘产业中心的大屏幕上,园区实况与天气、虫情等数据同步滚动。“一旦害虫数量超过阈值,系统会自动推送预警,方便我们及时通知农户防治。”九合村党委书记卿官松说。
电商的赋能,让安州特产走得更远。在安州电商产业园,“乡村产业运营官”陈兴友积极参与人才培训和产业孵化。园区整合了调味品、特色农产品、地标产品和非遗产品等资源,配套平台、主播、物流仓储等支持。
目前,园区已吸引80余家企业入驻,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年交易额突破3亿元。创新打造的“数字枫香”运营平台入选四川省第二批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签约落地多家农旅企业,吸引投资超1000万元,年到村游客达5000余人次。
人才支撑:数字乡村有了“新农人”
在雎水镇枫香村,村干部们正入户推广使用小程序参与乡村治理。
“我们把村务‘搬’进小程序,村民有什么需求,都可以通过平台反映。”枫香村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杨国容介绍。小程序上整合了招工就业、政务服务、社保服务等各类村务公开信息。
“所有招商信息也都可以通过平台发布,线上积极对接企业。”枫香村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数字人才的培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在安州电商产业园的培训教室里,直播技巧、品牌营销等课程接连不断。陈兴友这样的“乡村产业运营官”,以及黄土镇由政协委员牵头建立的电商孵化基地,正培育出一批本土电商主播。
今年以来,安州区围绕乡村数字人才孵化,累计开展相关培训300余人次,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30名,孵化近百个智慧农业新岗位,电商产业园累计带动就业超过4000人。
(受访对象供图,部分视频素材由安州融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