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2015绵阳工业发展报告之三  “三大合力”催开“工业之花”

http://www.scol.com.cn  (2016-01-25 10:30:54)  来源:绵阳日报  
编辑:李伟  

2015年,绵阳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超额完成全年奋斗目标。来自市经信委的数据统计显示: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0.7%,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0.7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八位,高于全省水平(7.9%)2.8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354.24亿元,高于年度目标(338亿元)16.24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居全省第4位;完成技改投资327.43亿元,高于年度目标(320亿元)7.43亿元,同比增长2.5%,总量居全省第4位;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的目标任务。

回首2015,我们不难发现,绵阳的“工业之花”之所以能如此“迎风怒放”,主要得益于“三大合力”的共同作用:科学的决策部署、合理的产业布局,以及全方位的要素保障。

1科学的决策部署

确保“老树”开出“新花”

绵阳工业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壮大于60、70年代国家“三线建设”、“三线调迁”时期,加快发展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建市以来的30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绵阳工业曾经数度辉煌,但是,近年来,它开始面临一个新的课题:以传统工业为支撑的绵阳工业体系,如何更好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从而让工业这棵“老树”,在新时期、新常态下开出“新花”?

任何一个产业,要发展,要转型升级,都离不开科学的决策部署,对在绵阳经济发展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工业产业来说,尤其如此。为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2015年根据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科技城建设总体产业规划,结合省委、省政府发展五大高端产业的要求,确定我市将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食品、化工等八个产业作为工业发展重点产业,将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并将引进培育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成为全市加快工业发展这场“重要战役”中最事关全局也最牵动人心的重中之重。为了在全市范围内尽快统一认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推进大会,市委书记彭宇行,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超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培育和引进“两新”产业对绵阳工业以及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特殊性以及迫切性。全市上下很快形成共识:只有大力发展“两新”产业,绵阳工业才有新出路,才能重塑辉煌、重达巅峰。

到2020年,全市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00亿元,比2014年2187.4亿元增长101.2%,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年均增长12.4%。重点产业3850亿元,比2014年1572.3亿元增长144.9%,年均增长16.1%。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40%以上。这是2015年绵阳提前提出的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目标,在2015年绵阳工业平稳前行的步伐中,未来的目标已清晰可见。

2合理的产业布局

让“工业之花”遍地盛开

如同一场战争,兵再强、马再壮,如果没有合理的排兵布阵,要想打胜仗也绝非易事,反之如果有科学的排兵布阵作前提,那么再平庸的队伍,也能够攻城拔寨、开疆拓土。纵观2015年的绵阳工业,便是既有“兵强马壮”,又有合理布局,因此得以遍地怒放“胜利之花”。

如何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资源禀赋、激发研发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和营造市场环境,从而让绵阳的“两新”产业实现效益倍增,让绵阳的工业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产业布局最为重要。

结合绵阳实际,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绵阳市工业重点产业及布局方案》。《方案》明确提出,把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食品、化工等八个产业作为工业发展重点产业,并提出各产业的发展目标——

电子信息产业,以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力争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其中“两新”产业达到1300亿元)。

汽车产业,以整车及管件零部件制造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力争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亿元(其中“两新”产业达到300亿元)。

新材料产业,以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为主攻方向,力争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以循环利用、节能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力争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航空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等为主攻方向,力争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

生物产业,以生物制品制造、生物技术应用等为主攻方向,力争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

食品产业,以肉制品、白酒、茶叶等为主攻方向,力争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亿元。

化工产业,以农用化学品、油脂化学品等为主攻方向,力争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

在空间布局上,基于有利于发挥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有利于实现集群发展和产业协作,并突出园区主业和特色发展的考虑,《方案》突出统一布局、集群发展,将重点产业合理布局到全市各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推动重点产业集中、集聚发展。还统筹了八个工业重点产业空间布局,明确各园区以一到三个重点产业为特色,着力推动不同重点产业在不同的产业园区和连片区域布局发展,打造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各县(市、区)和园区,都因此而光荣地领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作战任务”,并用加倍的努力,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汽车等八大重点产业全年累计实现产值1906.2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除电子信息(产值923.3亿元,增长7.9%)、新材料(产值164.5亿元,增长9.4%)、食品(产值344.6亿元,增长8.9%)以外,其余五大产业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增长(汽车产业146.4亿元,增长21.1%;节能环保产业143亿元,增长23.5%;高端装备产业16.1亿元,增长21.6%;生物医药产业61.7亿元,增长17.6%;化工产业106.7亿元,增长23.9%)。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4%。

3全方位的要素保障

让“工业之花”明艳动人

如果把科学的决策部署与合理的产业布局比作花开的两大必备条件——空气和阳光的话,那么,全市上下各相关部门全方位的要素保障,则为“花儿”更艳丽更长久地开放提供了充足的土壤、水分和养料。从制定政策到体制创新,从确定项目到落实资金,从基础设施到市场开发,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相关部门和无数人的心血。精心呵护之下,“花儿”们才得以竞相开放。

企业创新平台相继建成,新培育四川长虹技佳精工有限公司等6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四川海格承联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7家拟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已通过部门联审,全市共拥有企业技术中心140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58家、市级74家。重大创新项目同步实施,共实施2015年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30项,总投入3.86亿元。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阔步向前,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产业联盟14家(其中省级产业联盟5家),涵盖市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369家,长虹集团“3G融合”技术、九洲国内先进的专业化数字电视开发平台等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中物院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兵装集团58所汽车电子产业园、中电科集团9所军民融合产业园发展迅速。长虹756厂智能化航空动力电源系统技术产业化、金华洋航天特种连接器等10个项目获得“四川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四川九洲线缆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导线研发等17个项目通过验收。全年实现军民融合企业销售收入1720亿元、同比增长12%。

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不断加快,全年重点监测的72户4亿元以上企业中,生产增长的企业有56户,占比达77.8%;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企业有33户,占比45.8%。长虹在绵产值703.76亿元,同比增长9.03%;九洲总产值143.26亿元,同比增长4.6%;川汽累计实现产值14.33亿元,环比增长36.1%;新华内燃机、华瑞汽车、华祥机械3户企业共完成产值65.18亿元,同比增长9.6%。长虹、九洲、新华、兴事发、好医生、银河建化等6户企业分别成功申报省大企业专项兼并重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项目。

为了提高绵阳企业的知名度,让“绵阳造”更有影响力,我市还狠抓市场拓展,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川货全国行”、2015第十届东亚食博会、四川国际茶博会、中国(四川)电子商务发展峰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成都)现代工业技术博览会和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国内高水准的行业性、专业性展会,同时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国门,如组织六合锻造参加德国的欧洲模具钢展、四川沃姆斯科技有限公司参加伊朗国际暖通展、四川新为橡塑有限公司参加伊朗石油展等国际展会,并对参加活动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安全生产是工业加快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为了给全市工业企业创造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在市经信委的组织下,2015年我市开展了民爆行业安全生产专项督查、生产销售安全专项整治、民爆物品生产销售清理整顿专项行动等,共查出隐患问题72项,发出整改通知20份;有序推进全市油气长输管线安全隐患排查三年攻坚整治工作,全市排查了297处安全隐患,整治了189处安全隐患,整改率为64%;开展了为期9个月的电力设施保护区施工作业和承装(修、试)电力设施施工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为全市电网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杨檎)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