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绵阳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www.scol.com.cn (2019-01-17 10:26:35)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尹勇  

绵阳某汽车新能源基地。(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绵阳城市夜景。廖世龙 摄

在1月9日举行的绵阳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一组组数据让参会人员倍感振奋。

刚刚过去的2018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9%左右,全年新增“四上”企业26144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1000户;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1%;2018年绵阳新签约招商项目369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84个、10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个,到位国内省外资金760.24亿元,稳居全省第2位;绵阳市17户民营企业入选2018年度全省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名单,企业户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1位……

2017年,绵阳市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2018年,全市稳中求进推进高质量发展。

站上新的发展起点,绵阳如何更上层楼?如何行稳致远?2018年7月19日,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率先建成四川经济副中心。向着这个目标,绵阳奋力前行。□明远

固基强本 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绵阳将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视为重中之重,将发展的着力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通过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绵阳逐渐形成了现代产业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

受此推动,2018年绵阳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5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78.62亿元,分别增长12.62%、17.57%;2018年1-11月,绵阳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1%;前三季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8%,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1位。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前三季度,绵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达到15.79%,居全省第一位。

接近16%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意味着什么?据了解,这是绵阳建市以来投资工作首次拿到的“全省第一”,不仅增速高,结构也在优化,产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增速均在22%以上。

这一年,绵阳强劲推进一批项目投资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项目完工,也储备了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的项目;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解决了一批项目推进中的急难问题,也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长远的运行机制:“一把手”招商机制带动产业项目接踵而至,市级领导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一包到底”为项目进展按下“快进键”,企业投资项目“不见面”审批大大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军民融合发展“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实现需求直接对接,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战略谱写县(市、区)“竞合发展”新篇……

促进创新 科技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绵阳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重要的底气来自绵阳的科技创新“家底”。

2018年底,一条好消息传来——国家推广第二批23条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其中绵阳贡献了4条。至此,国家推广两批全面创新改革经验,绵阳共贡献了6条,占比达六分之一,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1月8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绵阳企业牵头主持和参与的3个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不是绵阳首次获奖。去年,绵阳两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年五次获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绵阳科技城科技综合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有别于以往获奖单位多为在绵大型科研院所,这次绵阳获奖的3个项目均为企业主持和参与,项目内容涉及军民融合、工业和农业,实现产值近100亿元。

立足绵阳雄厚的科技实力,绵阳坚持把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放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推动引导科技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创新,着力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壮大创新产业,加速把科技优势、军工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在 2018 年,绵阳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6.54%,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达80.12%、58%。17户企业入选2018年度全省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名单,数量位居全省第1位。预计“两新”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55%、38.2%。预计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3家、总数达到272家,新增军民融合企业60余家、总数超过380家。绵阳的科技资源“家底”正加速释放,推动绵阳经济高质量发展。

内协外联 集聚资源增强发展后劲

2018年底,绵西高速公路试通车后,绵阳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319公里提升至413公里,将绵阳在全省的这项排位从第12位提升到第5位。同时,绵西高速是绵阳从2015年启动交通建设攻坚大会战以来,第一个投入使用的项目。而绵阳全市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620公里,居全省第3位。

如何整合区域资源,实现协同发展?这是绵阳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必答题。为此,绵阳认真落实省委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重大决策部署,提出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县域振兴“五大行动”,着力推动市县协同发展、区域竞相发展。

内部协同发展,外部也在发力。绵阳坚持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集聚资源要素,强力推进开放大通道和开放大平台建设。如今,成绵城际动车初步实现公交化运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省排名提升7位;南郊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94万人次……

大通道建设促进经济区位条件不断优化。以此为基础,绵阳持续开展精准专业化招商,不断推动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数据显示,目前,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已完成投资311.8亿元;2018年绵阳新签约招商项目369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84个、10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个;2018年1-11月,绵阳到位外资增长197.52%,进出口总额增长134.1%……

立足区域发展新格局,绵阳正扎扎实实抓产业发展、项目投资,全力以赴抓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市。

攻坚壮大“686”重点产业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两个《决定》中,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出“构建具有绵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确定重点发展“686”产业。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第一个数字“6”,就是工业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6大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二个数字“8”,就是服务业重点发展的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第三个数字“6”,就是农业重点发展的粮油、畜禽水产、中药材、林果、蔬菜、休闲农业等6大产业。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