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尧德中: “智能+”有更宽视野,也是更长远的规划

2019-03-10 17:29:58来源:四川民进编辑:尹勇

2019年全国两会,人工智能连续第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首次提出“智能+”。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尧德中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提法是一个创新,这一提法有着更宽的视野,也是一项更长远的规划。

尧德中说,目前人工智能不能概括技术领域的全部,“现在更强调人工智能的升级版,称为‘类脑智能’”。

尧德中介绍,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单纯基于算法的技术,潜力是有限的。而“类脑智能”的发展空间更大,应用的领域比人工智能要宽很多。“‘智能+’反映了国家在理解智能领域有一个新的拓展。”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

在尧德中看来,此举从政府方面看是给企业减负,如果从企业的角度讲,企业本身就需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而这正好是可以通过“智能+”来实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尧德中说,人工智能的渗透是可以全方位的,但这不是说,加了人工智能就能立刻引起革命性的变化,“它应该是逐步的,不是跳跃性的,因为人工智能本身也在逐步发展,但影响是长期性的。”

尧德中介绍,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的学习,需要操纵计算机来进行训练的一个系统,基本都应用在比较规则的、重复性的领域内,比如图像处理、语音识别,包括包括医学领域的初步诊断。但对智能化要求更高的一些领域,人工智能现在还无法胜任。

尧德中举例说,随着老龄化来临,可能需要聊天机器人,这对人工智能的要求就更高,需要在现在的人工智能基础上进行升级,这就需要“类脑智能”,它的学习能力更强、更快,也不需要那么多样本。比如说人工智能棋手阿尔法狗,对于类似围棋这样有规则的问题,人工智能可以学习的非常好,而人没有这么大的记忆能力。

“但阿尔法狗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动人工智能普及的事件。”尧德中说。

尧德中是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的主任,同时还是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院士,长期研究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交叉应用。

“‘类脑智能’,也就是深度学习,是全方位的借鉴了脑科学的成果。”反过来,尧德中也在尝试通过人工智能来对老年痴呆、脑瘫等脑科疾病等进行康复治疗。

尧德中说,从相关报道看,四川在人工智能领域目前走前全国前列,这与成都有电子科技大学这样一批一流高校有很大关系。“因为有这样一支科研力量,成都也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中心。”

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时隔四年,又首次提出“智能+”。对此,尧德中说:“‘互联网+’是解决通讯问题,解决知道不知道的问题,而‘智能+’是解决增强效率的问题。”

尧德中说:“‘智能+’,把智能的空间放大了,有更宽视野,也是一项更长远的规划。”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