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川观新闻绵阳观察 郭超英
一项专利,如何穿越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鸿沟”,真正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11月14日,一场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核心议题的推进活动在四川绵阳举行,为这道难题提供了参考答案。2025年西部地区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推进活动汇聚各方力量,旨在打通创新链条,让“纸上专利”变为“真金白银”。

大会现场(郭超英 摄)
活动由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承办,国家级四川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四川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现场,政策制定者、行业专家与企业家们齐聚一堂,共同探寻将专利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路径。
活动中,一系列务实举措接连落地,展现出专利产业化的蓬勃生机。绵阳市知识产权促进服务中心发布《核医疗产业专利导航报告》、省质量标准院发布《四川省低空经济产业标准稳链分析研究报告》,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公司发布《构建全链条专利护城河,领航大型载人倾转旋翼eVTOL全球产业化落地》,并分享企业从专利布局到产业化落地的经验,为中小企业提供可借鉴路径。

现场展出的部分“绵阳造”科技成果产品(郭超英 摄)
更引人注目的是,由中铁二十三局牵头中建长江建设投资公司、中国铁建昆仑投资公司、西南交大等11家单位联合成立四川省轨道交通绿色智慧建造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同时,多项签约合作顺利达成——跨区域联促联动平台运营合作正式启动,投贷联动金融服务精准对接,中试熟化服务与产业园区合作等项目同步落地,有效激活了知识产权市场的要素循环。

产业化项目签约(郭超英 摄)
此外,活动还邀请了赛迪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为现场企业解读知识产权合规策略、剖析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分享高校创新实践。在路演环节,20余家企业携优质专利项目登台展示,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数据知识产权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成功实现了“成果找市场”与“企业找技术”的精准匹配。

现场参观(郭超英 摄)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近年来,绵阳正以独特的创新生态,为专利产业化提供肥沃土壤。数据显示,绵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绵阳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831件,居全省第二,全市专利产品备案企业超800家,涉及专利4000余件,备案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值突破300亿元。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累计获得贷款29.5亿元。专利产业化,正日益成为盘活企业无形资产、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