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杜康 孟贤才 记者 薛世荣)今年以来,绵阳市平武县响岩镇的廖文、龙安镇的李海燕和公安局的胡启飞等10余人分别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感动绵阳十大人物”和“道德模范”等称号。各乡镇评选出“五星级文明户”3000余户;各类“脱贫之星”“孝顺之星”“清洁卫生户”5000余户。
乡村要振兴,乡风文明该如何抓?平武县在思考中探索前行,在全县深入开展村规民约体系、道德评价体系、乡风监督体系“三大体系”工程建设来助力该县脱贫攻坚。自工作开展以来,该县农村村容村貌有了显著改善,人居环境干净整洁,乡村文化蓬勃开展,孝老敬亲、诚实守信、知恩感恩、自立自强的越来越多,全县文明习惯、社会风气有了大的好转,干群关系和谐,群众精神饱满,文明乡风正在形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凝聚了磅礴力量。
筑牢“三大体系” 引领乡风文明
近年来,平武县因地制宜,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少地方乡风文明有了新的起色,但是,由于该县地处山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紧靠单一的评选文明户的作法很难有效的引领各地的乡风文明建设,只有全面系统的抓好以村规民约体系、道德评价体系、乡风监督体系为重点的“三大体系”建设,才能既“治标”又“治本”。
狠抓村规民约体系建设。该县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根据各地实际,围绕乡风、家风和民风建设主题,针对群众查找出乡风文明中的突出问题,把爱清洁讲卫生、孝敬老人、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等内容纳入其中,制定简洁、务实、管用、易记的村规民约,并召开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通过,狠抓村规民约体系建设。豆叩镇荣华村支部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抓住关键问题,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先后5次召开群众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从全村文明乡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讨论探索,针对好吃懒做、环境卫生差、不供养父母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制定了勤劳致富、爱清洁讲卫生、孝敬父母等8条村规民约。同时,依托文化大院、文化服务站,乡村文化节、文艺小分队宣演等载体和形式,对村规民约进行解读宣讲、表扬示范、教育引导,营造出遵守村规民约的良好氛围。
狠抓道德评价体系建设。该县以遵守村规民约为基础,开展清洁卫生户、孝顺之星、脱贫之星和“五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通过选树身边榜样、先进典型,大力弘扬正能量,对村民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方面的实践进行评议和评价,让评议、评价的过程变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该县在电视台开辟了“感恩奋进·脱贫之星”专栏,报道各地在感恩奋进、自力更生、勤苦致富等各方面先进典型,截止目前,已播出10期。同时,把这些先进典型刻录成光碟,作为群众会和农民夜校的生动教材,予以播放宣传。大印镇开展“尔玛巧手、守法羌人、纳吉孝星、大印好汉”四季评选表彰活动,每个季度突出一个主题(分别对应勤劳致富、遵纪守法、孝老敬亲、乐于助人),与文艺宣演相结合,群众参与面很广,已成为该镇重要的品牌文化活动。
狠抓乡风监督体系建设。该县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每个村聘请2-6名文明乡风监督员,对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和文明乡风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对脱贫攻坚政策进行宣传宣讲。主要发挥“宣传员、监督员、连心桥”的作用,作为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协同和监督“村两委”、社上抓好文明乡风建设和干部作风转变,以好的党风、政风带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
做实“三大工作” 夯实文明基础
为了更好的夯实乡风文明的基础,该县从开始抓“三大体系”工程以来,自始至终坚持做好群众主体,因地制宜,注重问题导向三大工作,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增添新内涵。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乡风文明建设群众是主体,该县始终坚持以当地群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宣传发动群众,教育引导群众,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大力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让群众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始终让人民群众为主体,唱主角,在辛勤劳动中收获自尊、收获信心。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点特色。该县针对不同区域、民族风俗不同等特征,重视突出地方特色。把当地人民群众最认可的、具有地标性的、有良好传统的好民风、好家风进行梳理,予以总结和强化。例如,徐塘羌族乡杨柳村一直有制作羌族特色豆腐的传统文化,该村在梳理时把勤俭持家、清白做人作为好民风予以巩固和弘扬,并在今年5月举办了“不忘初心、清白做人”乡村文化旅游节,大力弘扬清廉之风。
注重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发力。该县在“三大体系”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针对广大农村存在的环境卫生、孝敬老人、大操大办、封建迷信和“等、靠、要”思想等乡风文明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由村“两委”组织,通过坝坝会、村民代表会等形式,发动群众查摆、讨论本地在乡风、家风、民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乡风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使之更有针对性、操作性。今年9月13日,该县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桩“80岁老人孤死家中,五子女未尽到赡养义务”的案件,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到一年六个月、缓刑两年不等,让其子女既受到了道德的谴责,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该县将此案件刻录成260余张光碟分发到全县各个村,教育引导群众孝老敬亲、遵纪守法,树立文明新风尚。
丰富“三大”载体 助力脱贫攻坚
平武县在构建“三大体系”推动乡风文明工作中,杜绝空洞说教,而是通过文艺宣演、农民夜校、干部帮带等多种方式进行。
建文艺宣演小分队开展文艺宣演。全县25个乡镇和县文化馆、县“春之声”艺术团、县职业中学共成立28支文艺宣演小分队,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建设文明乡风为主要内容,创编《扶贫路上赶春光》《形成好风气》《幸福虎牙》《十九大报告暖心窝》等富有乡土气息、符合时代特征群众喜爱的歌舞、小品、快板、三句半等文艺作品30余个,深入乡镇、村开展文艺宣演活动150余场。宣演中,特别注重把脱贫攻坚政策、各种先进典型宣传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体化建设,提升农民精气神,为文化扶贫凝心筑魂。
利用农民夜校进行培训。各乡镇党委把“农民夜校”作为提高群众思想水平,培育良好乡风的重要载体,把乡风文明作为“农民夜校”五大课程之一,通过宣传身边的模范事迹、先进典型,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传播文明新风。同时,组织村社干部、群众代表等,到高村乡民主村、豆叩镇银岭村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文明乡村建设经验,把“夜校”摆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场,既开阔了眼界,又提升了思想认识、文明素养。
帮扶干部联户帮带。在脱贫攻坚中,把乡风文明建设与扶贫结对帮扶相结合,互为促进。帮扶过程中,每名干部都要帮扶几户贫困户,联系几户非贫困户,对老百姓进行文明卫生知识、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宣传引导。尤其重点对清洁环境卫生、孝老敬亲、感恩奋进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对环境卫生等做得比较差的,由帮扶干部和群众共同打扫、整理、收拾,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对不赡养父母的,帮扶干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召集召开家庭会议、完善赡养协议、调解矛盾纠纷等方式,促进家庭和谐、子女孝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仅豆叩镇就签定赡养协议60余份,不仅强化了子女赡养老人的法律义务,更逐步形成了孝老敬亲的良好风气。
而今,无论你走在平武的藏乡还是在羌寨,无论是来到高山还是到平地,只见该县农村涌现一批又一批文明清洁户,孝老敬亲户,勤劳致富户,遵纪守法户。高村乡“做文明村民,创美好家园”已成为群众共识,代坝村徐家三兄弟用“背篓上的爱”孝顺父母、黄羊关藏族乡七旬老人杨正德自创“扶贫歌”唱给党听、水晶镇竹柏村盲人陈习华种植100亩的中药材等典型层出不穷,平武“三大体系”工作的开展,正强势助力全县脱贫攻坚,为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贡献平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