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脱贫攻坚“四着力”增强群众获得感

www.scol.com.cn (2018-11-21 12:00:15) 来源:四川在线-绵阳频道
编辑:尹勇  

四川在线消息(薛茜 王兴莉 记者 刘毅)近年来,平武县脱贫攻坚工作在聚力推进住房、产业、就业、教育、健康、兜底保障等政策与贫困户精准对接的同时,着眼于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县统筹发展,大力实施普惠政策,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一人,让非贫困村、非贫困户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扶贫的温度,搭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满意度、认可度显著增强。

着力“三大体系”扶正气,提起群众精气神

平武在248个行政村全覆盖建设“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乡风监督”三大体系,引导群众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让群众不仅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

一是建村规民约体系改不良风气。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以健全和完善简洁、务实、管用、易记的村规民约为目标,将爱清洁讲卫生、孝敬老人、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等基本道德规范作为重要内容,用群众“听得进、弄得懂、记得住、能做到”的语言固化村规民约。

二是建道德评价体系激内生动力。分村开展清洁卫生户、孝顺之星、脱贫之星和“五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命名。在电视台开辟“感恩奋进·脱贫之星”专栏,宣传报道各类先进典型10余个,通过选树身边榜样、先进典型,大力弘扬正能量,激发内生动力。发布各类“黑榜”200余次,让后进者自加压力改变不良习惯。

三是建乡风监督体系固常态监管。各乡镇根据行政村规模,分别聘请2—6名文明乡风监督员,紧盯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嗜酒好赌、弃养薄养等不良风气和基层“微腐败”、“三资”管理、项目建设等关键领域,既当“宣传员”又当“指导员”,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高清探头”。

着力基础设施“总引擎”,涨起群众幸福感

基础建设滞后一直是制约平武经济发展的瓶颈。平武县在全力做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采取“专项补、金融贷、项目统、农户筹”方式,统筹资金加大对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分年度逐步补齐非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

一是着力水、电、路、网基础建设,基础条件全改变。平武在先后完成460公里贫困村通村道路建设的同时,融资实施3P项目,分期分批开展非贫困村道路建设;落实7000余万元用于106条灾毁通村道路恢复重建;安排资金2032万元,启动25个村公共服务中心灾后重建和10个村公共服务中心维修加固;投入406万元电力改造资金,全面开展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面摸排并彻底解决248个行政村通讯网络问题。

二是着力住房提档升级,住房安全全保障。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资金472万元,53户155人易地扶贫搬迁全部完工;落实资金130万元,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92户;筹集“四改两建”资金3.6亿元,对全县2.4万余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房屋进行改造,对因灾受损的528户农户进行重建,对1276户农户进行维修加固;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认定机构,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住房安全进行全面认定和鉴定,切实做到安全住房户户达标。

三是着力乡村环境大整治,村容村貌大变样。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推进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卫生厕所改造,加快人畜分离、村庄绿化,建设一批扶贫新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力量解决县城城区、乡镇场镇、村级活动阵地、农村院落及室内干线公路沿线、通乡公路、通村通社入户道路、企业、城镇居民室内环境等问题。目前,全县户户整洁整齐,村村干净漂亮,营造了群众宜居生活环境。

着力造血功能“源动力”,鼓起群众钱袋子

授人渔扶造血,重统筹祛差别,平武多措并举增强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致富能力,实现群众增收可持续。

一是发展产业拓展增收渠道。科学布局“135N”生态农业产业,将“平武中蜂+”作为全县主导产业覆盖全域;平武绿茶、平武核桃、平武中药材确定为3大区域性支柱产业;平武大红公鸡、平武黄牛、平武果梅、平武食用菌和平武生态猪确定为5大特色产业;在全县248个村建设“一村一品”产业群,形成“村有支柱产业、户有特色项目”的产业扶贫新格局。累计培育核桃基地25余万亩、厚朴基地40余万亩,其它干果林基地7万亩、茶叶10万亩、工业原料林50万亩,奠定群众持续增收基础。依托县境内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林家乐、森林人家等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全县生态旅游年收入33.35亿元,占全县旅游收入的80%,全县人均年收入14054元。

二是基金扶持破解发展瓶颈。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形成“多渠道饮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在原“扶贫再贷款+产业带动贷款”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扶贫再贷款+精品民宿产业带动贷款+贫困户”、“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切实满足有带动作用的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合理融资需求,对能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增加政府扶贫投入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重,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每村不低于50万元,非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每村10—20万元,破解产业产展起步资金短缺、贫困户资金量小等难题,引导群众因户制宜发展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的种养殖项目,实现群众短期促脱贫,长期奔小康。

三是就业创业提升增收能力。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多层次、多形式举办就业招聘会,组织开展送岗位信息“进乡入村”和用工企业入村等招聘活动,为贫困户、非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鼓励和引导农家乐、乡村酒店、专合组织、种养殖大户、示范村和扶贫基地吸纳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积极发展“归雁经济”,从要素保障、财政支持、融资信贷、创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返乡创业者的服务、指导、培训力度,建设返乡下乡创业示范点,带动更多劳动力就业。

着力“四级”风险台账全覆盖,人人得享进小康

一是全覆盖摸排,“四级”风险台账不漏一户一人。全面开展“大摸排、大走访”活动,以“两不愁、三保障”为预警触发点,建立“四级”风险监测预警台账。分级联动补短,落实政策、措施予以解决。

二是多元施策保证不返贫。县财政于9月底前设立应急处置基金50-100万元,重点用于现行政策范围内难以覆盖触发预警对象的特别救助。县行业主管部门充分运用部门政策,整合现有资源,着力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引导发动企业、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通过“扶贫日”“中国社会扶贫网”“百企帮百村”等平台渠道,积极参与到公益项目、慈善救助、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行动中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返贫处置格局。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