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东 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以前协调亲本发放得跑好几趟,现在只需手机上点一点。”4月14日,在绵阳市梓潼县宏仁镇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育秧现场,制种大户李永林告诉记者,如今使用“慧制种”数字化平台,从线上签订制种订单、领取亲本种子,到预约专家指导田间管理,农户均可通过手机端完成。
数字化管理平台。蒋成林 摄
梓潼县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春耕时节便迎来一年中最关键的播育期。当地依托该数字化平台,推动制种环节的标准化、数字化运行,助力实现单产目标和优质种源稳定生产。
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盘盘秧苗正通过育秧设备流水线快速制作完成,一个个空秧盘送上传送带,放土、喷淋、投种、覆土,秧盘整齐地码放成摞。“标准化的育秧苗盘能防止前年落谷对当年品种的影响,有助于降本增效。”李永林告诉记者,他今年制种面积达2000亩,流水线作业一天育秧达1万盘,可满足300亩大田用秧需求。
另外一边,经过催芽后的一盘盘秧盘抵达位于黎雅镇兰花村的试验田,村民们将标准化的秧苗盘放置在水田里。李永林介绍:“这些放在田里等着出3片叶子,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拿出来进行用插秧机插秧了。”
村民们将标准化的秧苗盘放置在水田里。蒋成林 摄
说到全程数字化管控,当天正在进行田间管理现场指导的四川川种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区域经理王志强告诉记者,农户通过“慧制种”APP签订电子制种协议后,系统自动匹配亲本种子库存,并生成二维码标签。从播种到收获的14个关键环节均需扫码录入数据,确保生产过程可以溯源。
在田间管理上,在水稻授粉期配备毫米波雷达与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集群,通过北斗导航规划的飞行路径进行花粉雾化喷洒,一个无人机覆盖30-50亩,较人工效率提升15—20倍。同时田间部署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物联网传感器,数据每10分钟上传至“慧制种”平台。
不只效率提升,成本控制也很明显。记者了解到,该平台整合10年历史气象数据与田间监测数据信息,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花期相遇概率,动态调整父母本播种时间差,将花期相遇概率吻合度从75%提升至92%,大幅度提高制种效率。“将以往传统制种成本从600元每亩降到现在的100元每亩。”李永林对此感同身受。
在梓潼县,像李永林一样的制种大户不在少数,由于水稻制种效益比单纯种植水稻高,不少村民加入到“制种大军”中来。如今标准化与数字化的结合,不仅保障了诸如川种优3607等高产良种的品质,也让很多“小农户”无缝对接“大产业”。
长期以来,绵阳梓潼县已经形成了以黎雅、卧龙等镇乡为核心的水稻制种产业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水稻制种基地92个。今年,梓潼县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预计推广机械化、标准化、数字化应用面积达到4万亩,涉及农户超200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