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华 绵阳观察 付江
无人机测试基地、羌绣工坊、田间地头……如今的北川,各类人才各展所长,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北川锚定“人才振兴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引才”筑巢、“育才”固本、“用才”增效、“留才”暖心的全链条举措,打破民族地区人才发展壁垒。
引才筑巢:汇聚智慧为产业注入“新活水”
北川秉持开放胸怀,全力打造人才“强磁场”。通过“博士工作站”平台,北川柔性引进四川农业大学茶树栽培育种专家团队,成功选育出“苔子茶1号”和“苔子茶2号”并授权推广,在2025年四川国际茶博会上,北川茶企斩获14项“金奖茶叶”。
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北川已建成21个博士工作站,柔性引进学部委员、博士及团队核心成员百余人,带动产业增收超10亿元。同时,北川主动“走出去”,设立驻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站,每年赴高校集聚地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截至目前,“海纳北川才聚羌山”系列招引活动已举办102场,年度引才增长率持续保持在30%以上,还联合顶尖院所校企共建5个创新平台,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刘大响院士等专家团队7支。
育才精耕:厚植本土人才“好苗子”
北川注重人才自主培育,构建了“大师领衔+专班指导+平台孵化”三级培育体系,设立“羌茶非遗工坊”“苔子茶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出超2000名制茶能手。
此外,北川还推出“菁苗淬炼”“禹羌薪火”等精准培育计划,通过“政府搭台+企业主导+院校协同”模式,累计开展专题培训112期,覆盖3800余人次,培训领域涵盖低空经济、羌族非遗、现代农业、康养旅游等多元业态。在绵阳飞行职业学院,“蓝鹰之星”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班为学员提供专业培训,助力他们投身低空经济领域。
“蓝鹰之星”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班迎来新一期学员
用才增效:人尽其才释放发展“强动能”
北川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让各类人才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在巴拿恰云珍羌绣振兴工坊,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传统刺绣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指导学员练习技法,政府专款支持“师带徒”非遗技能传习,五年来培养出100余名高级绣娘。北川还实施“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北川羌绣”品牌建设,羌绣从业者从2008年的不足百人增至现在的2300余人,年产值达1.6亿元。
羌绣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云珍手把手指导学员练习羌绣针法
90后“新农人”杨文回乡创办生物科技公司,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带领团队培育优质中药材品种,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万余名山区群众稳定增收。此外,北川通过创新“文艺新村民”柔性引才模式,吸引文化人才扎根,组建名师、名医工作室,让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惠及百姓。目前,全县有各类人才3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26%。
90后“新农人”杨文(左)与专家在地里查看中药材生长情况
留才暖心:优化服务增强人才“归属感”
北川实施“人才安居保障”政策,人才公寓环境优美、毗邻商圈,提供“拎包入住”条件和租房补贴,还将新增120套人才公寓。
同时,北川不断优化服务,启动“智汇羌城链动未来”进园入企专项行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已有52家链上企业享受定制化人才服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8个。此外,北川注重情感纽带建设,通过举办“青年联谊”“人才沙龙”等特色人才交流活动,让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
(图片均由北川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