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明 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绵阳观察 郭超英
金秋九月,稻谷飘香,四川盆地迎来了最美的丰收季。在绵阳市三台县乐安镇金家村,连片的稻田翻滚着金色的波浪,收割机隆隆作响,农民们穿梭其间,脸上写满了喜悦。
金家村连山水稻丰收。受访对象供图
“今年水稻长势很好,收成不错。”9月18日,村民何成太站在刚刚收割完毕的稻田里,指向田边畅通的水渠,语气中透着欣慰,“这两年村里变化大哟,水通了、路加宽了,灌溉问题基本解决了。”
他口中的变化,正是金家村近年来在驻村工作队带领下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迁。
产业要振兴,基础设施是关键。“先得让地喝饱水,路通四方。”站在修缮一新的何家小堰旁,驻村第一书记唐木林道出了金家村发展的关键。
金家村是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三合一”村,过去由于水利设施老化、土地零散、交通不便,产业发展一直步履蹒跚。两年前,在三台县发改局工作的唐木林响应号召,来到金家村参与驻村帮扶工作,带领驻村工作队摸清村情后,决定从最紧要的基础设施破题。
依托帮扶单位县发改局的资源优势,工作队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成功推动“以工代赈方式的堰塘整治工程”落地。27万元资金注入何家小堰整治项目,6万元提灌站维修改造资金迅速到位,项目通过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方式实施,村民参与建设,既获得了劳务收入,也改善了家门口的生产条件。
金家村修缮一新的堰塘。任紫鑫 摄
更大的变化接踵而至。驻村工作队系统梳理全村发展短板,推动将全村剩余急需整治的沟渠、堰塘和闲置土地全部纳入全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范围,总投资约1000万元。如今,苏乐河与凯江的活水源源不断滋润着300余亩麦冬田、近百亩优质水稻。
“路通水畅,产业才旺。”唐木林说。
基础设施改善了,产业振兴的蓝图迅速铺开。
金家村立足资源禀赋,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流转土地近450亩发展麦冬种植,带动1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超3000元。同时,充分挖掘葡萄、黄桃、西瓜等水果产业潜力,发挥县城近郊优势,开展文旅采摘活动,吸引了县内外5000余名游客到村游玩。
农场主蒋柏林便是受益者之一。他的100亩水果基地今年迎来大丰收,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在葡萄园里搭起了直播间,“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线上订单络绎不绝,为他的家庭农场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金家村通过第一书记直播带货、消费帮扶等渠道,今年实现销售额突破10万元。
今年夏天,种植大户王朝胜的140亩西瓜田喜获丰收。“水利条件好了,货车能直接开到地头收瓜,我才敢放心扩大种植规模!”回忆起盛夏时节瓜田里兴致盎然的游客,他笑容满面。
眼下,唐木林协调争取的69万元现代化养兔场已主体完工,年底就能投产使用,预计投产后年出栏肉兔8000余只,实现年产值25万余元。
产业振兴也吸引了游子返乡。村里的“山青小院”农家乐就是返乡青年打造的一处雅致天地,游客在此品茶尝鲜、挥毫泼墨,还能身着汉服打卡田园风光。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近两年,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县农业农村局和人社部门专家到村指导,组织实用技能培训14场,覆盖村民500余人次。
金家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上,更体现在人文关怀的细微之处。
79岁的村民金宗孝是脱贫户,老年丧子,以务农为生。“他们常来找我们老两口摆龙门阵,对我们很关心。”在金大爷眼中,有人常伴左右,让他们很暖心。在改善民生方面,工作队争取资金推动村便民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常态化走访脱贫群众、监测对象、低保等困难群体,精准落实帮扶政策,协调派出单位和爱心企业捐赠2万余元,组织健康义诊、“家风文明”等活动20余场。
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情与增收的喜悦。
数字是最好的见证:金家村水稻种植面积从两年前的80亩扩大到今年的120亩,亩产达1200斤;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3年的15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近2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30万元。
“全镇旅游环线即将贯通,我们要把凯江和苏乐河沿线打造成农旅融合示范带。”唐木林透露,金家村正计划以近郊农业为依托,探索“农事体验+共享经济+直播电商”三位一体的产业振兴新模式。“我们又争取了800万的2026年以工代赈项目储备,计划把村里近10公里渠系和3堰塘整治修缮。全村水系贯通,老百姓农业生产用水就方便多了,预计明年全村的优质水稻能达到200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