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超2万人次,涪城暖“新”驿站助力城市“漂泊者”成为社区“新家人”

2025-09-25 09:37:51来源:川观新闻编辑:王国平

向东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郭超英

“以前送外卖,总觉得自己像片无根的叶子,飘到哪儿是哪儿。现在不一样了,驿站就是我们在街头的‘家’。”9月23日,在绵阳市涪城区华丰社区的跃享暖“新”驿站里,外卖骑手贾森一边吃着刚热好的午饭,一边感慨。这个坐落于老城区的驿站,正悄然改变着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的生活——从城市的“匆匆过客”,转变为基层治理的“新家人”。

外卖员等户外劳动者在驿站内休息

走进驿站,“工会爱心,免费取用”的标识清晰醒目。爱心冰柜、按摩椅、智能体检仪等设施一应俱全,几名骑手正趁着午间休息在此缓解疲劳。这个支持刷脸进入、24小时开放的驿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不打烊的暖心地”。

“服务要精准,必须先摸清他们的需求。”涪城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向云川表示,此前,该区组建了16支调研小组,深入快递网点、外卖站点和网约车平台,与300多名从业者面对面交流,梳理出充电难、热饭难、子女看护难等十大类问题。在此基础上,驿站形成“十有”服务清单,配备饮水机、微波炉、医药箱等基础保障,也引入免费按摩、健康检测等贴心服务。目前,涪城区已建成超过100个这样的暖“新”站点,累计服务超过2万人次,成为新就业群体名副其实的“能量补给站”。

除了生活上的便利,驿站也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的“前沿哨所”。党员骑手刘成胜在送餐途中发现路面井盖破损,立即拍照发到“共治群”,网格员十分钟内就赶到现场处置,及时化解安全隐患。这一高效的响应机制,得益于涪城区推出的“蜂巢治理”模式——以驿站为“蜂巢”,骑手为“工蜂”,党员做“蜂头”,将新就业群体熟悉街巷、移动灵活的职业特点,转化为社区治理的独特优势。

蜂巢服务队早班队员在驿站外集合

“现在送单不光是跑腿挣钱,也是在做有意义的事。”刘成胜说。越来越多骑手、快递员在走街串巷中主动发现问题、上报隐患、帮助他人。目前,涪城区已有80名新就业群体被评为“最美骑手”“最美快递员”等,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持续升温。

驿站也在不断织密情感连接的“共融网络”。在“一元公益盲盒”货架前,骑手肖宜全用一元钱买下一个盲盒,“既有点小惊喜,又能帮到老人,特别有意义”。这些盲盒里的物品来自社区居民和职工捐赠或手作,所得款项全部用于帮扶独居老人。

“服务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搭建一个大家都能参与的互助平台。”华丰社区暖“新”驿站站长罗雪说。社区传承老工业基地“可靠连接,源于华丰”的精神,将过去连接“电路信号”的使命,延伸为今天连接“人心温度”的实践。在这里,骑手为老人送餐上门,居民主动为骑手预留停车位,“你帮我、我助你”的良性互动日益浓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