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廷凡 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绵阳观察 郭超英
在盐亭县的青山绿水间,一场静悄悄的“饲料革命”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养殖业的生态。曾经被视作农业废弃物的秸秆,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鸡、牛、羊、兔口中的“营养餐”,推动着当地养殖业走向绿色、高效与可持续。
养殖户用黄贮饲料喂羊
10月11日,走进文通镇荆牛村,成群的肉羊在山坡上悠闲觅食。养殖户何明容已有22年肉羊养殖经验,是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每年赚得不多”,她坦言,过去全靠玉米和精饲料养羊,成本居高不下。转变始于去年——她将自家100多亩玉米秸秆加工成300多吨黄贮饲料,不仅解决了秸秆去处,更让肉羊吃上了富含多种营养的“低成本套餐”。
整理黄贮饲料
“虽然今年羊价下跌,但我用秸秆发酵喂养,每只羊仍能赚400多块钱。”何明容算了一笔账:新模式让她每年节约粮食2万多斤,肉羊品质提升,养殖成本也显著下降。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云溪镇琪霞养鸡场。负责人潘小军今年尝试“饲料+牧草+青菜”的放养组合,粮食消耗骤降近三成。他介绍,过去每批肉出栏需消耗饲料100吨,如今一年就能节约粮食200多吨。通过根据肉鸡生长阶段灵活调整饲草比例——幼雏期保障饲料营养,成长期提高牧草占比,鸡群不仅生长健康,肉质也更鲜美。
“我们在肉鸡出栏间隙适时种植牧草和青菜,实现循环供料,大大降低了成本,真正做到了增收又增效。”潘小军说。
近年来,盐亭县积极探索“种养结合、以种带养”的绿色养殖模式,推动青贮、黄贮技术普及,引导养殖户从传统喂养转向资源循环利用。目前,该县已有50多家养殖户通过“饲料+青贮”喂养牛羊兔鸡,每年节约粮食近千吨。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