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亮亮 杨玉娇 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绵阳观察 郭超英
金秋时节,绵阳市盐亭县富驿镇五星村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丰收时刻。连绵的藤架上,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
村民采摘猕猴桃
10月14日,该基地负责人敬思柏刚送完清晨的订单,就又骑着三轮车匆匆返回园中为接下来新的订单忙碌起来。
早在2009年,敬思柏便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尝试种植猕猴桃。起初,当地村民普遍认为盐亭的碱性土壤不适合猕猴桃生长,纷纷对他的选择表示怀疑。然而,敬思柏没有退缩,他和家人运来大量有机肥,将平整土地改造成高低错落的垄沟结构,硬是在这片“不可能”的土地上,成功培育出品质优良的猕猴桃。
“我种了200多亩猕猴桃,眼下正是采摘期,预计亩产可达2000斤,总收入约80多万元。”敬思柏一边查看果实长势,一边介绍。如今,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已成为盐亭县“一品一策”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基地。
行走园中,深褐色的藤蔓沿架攀爬,毛茸茸的果实成串垂挂,在秋日阳光下焕发着勃勃生机。记者发现,敬思柏还创新采用“垄下套种玉米”的模式,玉米收获后叶片全部还田,转化为天然绿肥,实现循环利用。
“我们盐亭的土壤偏碱性,但通过持续使用羊粪、菜籽饼等有机肥进行改良,几年下来,土壤变得疏松肥沃。”敬思柏捧起一把土说道,“这样种出的猕猴桃直接接受阳光照射,果皮光滑、糖分积累充足,风味特别纯正。”他表示,基地出产的“阳光金果”无需套袋,仅凭优良品质就赢得市场认可,不少客商提前预订,回头客络绎不绝。
猕猴桃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从栽种、管护到采摘,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这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五星村村民李子兰笑着说:“我家就在附近,农闲时来这里干活,一年能多挣60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
五星村猕猴桃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盐亭县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依托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以点带面推进水果产业全域布局,除猕猴桃外,还因地制宜培育了葡萄、杂柑、李子、桃子等多种特色水果。一颗颗成熟的果实,不仅甜了消费者的舌尖,更成为驱动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增收的“甜蜜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