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国华 唐舒琪 川观新闻绵阳频道 付江
幸福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是在街角凉亭里展开一局酣畅淋漓的对弈,是长者食堂里一桌精心烹饪的“银发营养餐”,是在广场上跳一曲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场舞……让老年人享受到优质养老服务,既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朴实向往,也是千万家庭关切的“家事”,更是全社会牵挂的“大事”。
近年来,北川聚焦群众养老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通过持续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等一系列举措,稳步推进养老领域各项重点工作,绘就“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温暖画卷。
从“基础保障”到“品质升级”适老服务托起幸福家园
走进永昌镇尔玛社区,年过七旬的杨远平老人正熟练地用新安装的电动升降晾衣架晾晒衣物。作为北川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的受益者,他家的变化不止于此——卫生间新装了安全扶手,电路全面改造升级,坐便器、折叠浴椅、电热水器、不锈钢灶台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改造后,生活方便多了,很多东西伸手就能够着。”杨远平话语里满是对改造工程的认可。
据统计,北川60岁及以上老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5%。面对日益增长的“幸福养老”需求,北川积极探索普惠性养老服务模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打造温馨和谐的养老环境,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志愿者为老人检查血压
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北川同样注重适老化与无障碍的融合。城区主要交通路口均设置了提示音装置,路口缘石坡道设计更加人性化,公共休息座椅布局也更趋合理。轮椅坡道、无障碍出入口、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的规范化建设,让老年人出行与活动更加便捷。
截至目前,北川城区已建成配备无障碍设施的城市道路114条,铺设盲道总长约150公里,建设缘石坡道105处、轮椅坡道65处、无障碍公共卫生间28个,安全便捷、连续贯通、多元包容的适老化环境日益完善。
从“颐养休闲”到“乐享活力”羌韵文化点燃银龄激情
每天清晨,北川新生广场上,老人们伴着悠扬的羌族乐曲旋律跳起“沙朗健身操”,用舞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我年轻时就喜欢跳舞,退休后和老朋友们一起练习,现在已经能完整跳出好几支舞蹈了,每次跳完都觉得全身舒坦,心情也特别好。”刚跳完舞的禹龙社区王静老人高兴地说。

老年人在广场开展健身运动
为精准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健身需求,北川创新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孵化工程”,采用“精准供给+本土培育”模式,为老年人量身定制“健身菜单”。比如针对城镇老年人,组织开展柔力球教学,同时,结合本地民族特色,开发“沙朗健身操”“健身版羊皮鼓舞”等专属健身项目,让老年人在锻炼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截至2024年底,北川全县已有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500余名,平均每120名老人就拥有1名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为老年人科学健身提供了有力支撑。

老年人开展文艺演出
从“安享照顾”到“传递温暖”银龄力量续写责任担当
养老不仅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更要助力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
在擂鼓镇小学“启智·心育班”的筹备办公室里,北川退休干部罗华明正和学校的心理老师围绕课程方案展开热烈讨论,“这个部分的内容还可以再丰富一些,不能只让孩子们单纯画画,还要引导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启智·心育’的目的。”
罗华明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积极参与贫困孩子“微心愿”认领活动,助力尔玛社区“青年之家”建设,携手众多爱心企业开展助困公益活动,累计为当地300余名困难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及课外书籍,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近年来,北川深入实施“银龄计划”志愿项目,依托“老年志愿服务大队”,重点培育发展以退休干部职工、党员为主体的老年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以老助老”志愿互助活动。
截至2025年9月,北川参与“银龄互助”的老年志愿者累计超3000人次,开展援助项目10余个,受益群众达1.5万人次。
(图片均由北川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