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晨 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川观新闻绵阳观察 郭超英
深秋时节,绵阳市的田野在稻谷归仓后并未沉寂。10月31日,在三台县金石镇整齐的田垄间,农机穿梭,农户忙碌。

金石镇优美的乡村环境
“过去地里‘插花田’多,机器转不过弯,一个人一天最多管两亩地。”金石镇巴蜀佬农民农场负责人何凯介绍,土地整合后,现在田成方、路相通,无人机播种,机械化收割,效率翻了几番。
金石镇是传统农业大镇,但长期存在农业“小散弱”等发展桎梏。近年来,当地以土地、人才、模式等为突破口,有效破解农业发展难题。
针对耕地细碎化难题,金石镇以农地改革破题,推进“小田并大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零散地块整合为5至50亩不等的规整农田。
此外,该镇还创新推出“梯度激励”流转机制,依据地块条件实行差异化租金,成功撬动了低效地的流转。改造后,每亩耕地成本约400元,亩均年增收却超过300元,实现了“烂田变沃土”。截至目前,金石镇规模经营30亩以上的主体已达103家,耕地规模经营总面积突破2.5万亩。
小变大、散变整后,如何让种粮大户由“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

旋耕机平整田地
在该镇翠湖村的化肥农药双减技术培训会上,种粮大户们正认真学习蚯蚓堆肥、平衡配方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这是我们与西南科技大学合作推广的循环模式,既处理了秸秆和畜禽粪污,又提升了土壤肥力。”该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温元辉介绍,采用该技术后,土地亩均化肥用量减少20公斤以上,玉米中粗蛋白含量提高了2个百分点。而像这样的培训该镇已开展了12次。
“乡村振兴,核心是人,关键在产业。”金石镇党委书记张灿表示,“慧种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培养和产业的升级。
“我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经验还能‘变现’。”年过六旬的元山村周大爷今年加入宏运农机专业合作社后,他的传统种植经验被整理成标准化生产教材向周边农户推广。
张灿介绍,为进一步激活“人”这一核心要素,金石镇还构建起多层次人才激励体系——通过“优质优价”收购“老农人”的农产品,以保护传统生产经验不断代;也打造创业平台,吸引“新农人”返乡创业,目前该镇已吸引300余名“新农人”参与家乡建设。
与此同时,金石镇还构建起“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老农人”“新农人”和专家结成“发展共同体”,实现人才间的多频互动。截至目前,金石镇103家30亩的土地经营者与相关专家共开展技术交流22次。
除技术和人才的赋能外,金石镇还注重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为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再到休闲体验的完整产业生态,金石镇围绕“一粒米、一桶油、一个点”,从前端建设高产示范田保障优质原料;中端推动“嘉宴藤椒”等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市场;后端则借助牧云湖生态研学基地,推动农旅深度融合。
据统计,今年以来,仅牧云湖生态研学基地就接待研学、旅游等2万余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约45万元。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