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芳 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金秋时节,走进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2.5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里藤蔓交织,今年丰收的猕猴桃采摘已进入尾声。
“家人们,这是安州红阳猕猴桃,味道真的非常好,错过等一年哦!”在村头的电商直播点,安州区政协委员蒋金瀚正在直播间里热情地推荐安州红阳猕猴桃。

黄土镇猕猴桃。摄影 周熙明
“今年安州的猕猴桃品质很高,行情也不错,价位同比去年上升了1至2元每公斤。”安州区指代心红猕猴桃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金华笑容满面。
近年来,黄土镇通过科技赋能、联合驻镇政协委员、种植能手轮流“坐诊”等方式,助力本地猕猴桃产业快速发展,全镇优质果率提高至85%。
科技赋能:AI选果与田间诊所
在黄土镇西部猕都基地,一条银色分拣线正以每分钟600个的速度“吞吐”猕猴桃。光谱分析仪、糖度检测仪等设备如同“火眼金睛”,精准识别果实的糖度、重量、瑕疵。
“过去人工分选全凭经验,现在AI技术让品质一目了然!”基地负责人金华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感慨。
这条AI智慧选果线的背后,有着政协委员的“穿针引线”。
安州区政协委员蒋金瀚调研发现,“传统分选方式导致商品果率不足60%,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品牌”。
他联合农业界别委员提交提案,推动镇政府整合200余万元项目资金引入AI智慧选果线。
如今,这条生产线将分级合格率提升至90%,带动果农户均增收1.2万元。
与此同时,在绵阳市安州区黄土猕猴桃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56岁的种植大户金华正蹲在藤下,指尖轻触一颗鸡蛋大小的果子:“以前总想着早上市卖个高价,现在才明白,好果子才是最金贵的。”
委员工作室:小微协商解决大问题
“徐老师,您看这叶片边缘发黄,是缺啥肥?”
近日,在安州区组织的一场猕猴桃技术培训会上,种植户黄娟举着手机拍个不停。
屏幕那头,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徐子鸿正对着镜头讲解:“这是典型的缺镁症,得用叶面肥补,记住浓度别超过0.3%……”
这场由“安乐猕乡”委员工作室举办的田间课堂,吸引了周边20多位种植户。
“以前总觉得种了几十年果树,经验够用了。去年一场溃疡病让我损失了20亩果子,才晓得光靠经验不行。”
张大爷坦言,现在黄土镇政协工作联络组通过政协委员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农业界别的委员专门请了省院的专家,从修枝到施肥,从防病到采收,手把手地教。
他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技术要点,“现在我家的果子糖度能稳定在16度以上,收购商抢着要。”
在黄土镇,政协委员们还联合新联会、新农人和“金黄土”商会等力量,大力发展猕猴桃精深加工产业。
果酒、果脯、果汁等高附加值产品成功开发,显著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效益。
农旅融合:果园变公园
10月31日,暮色四合,合作社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墙上插满彩色图钉——那是正在规划的猕猴桃深加工体验馆。
“等明年您再过来,瞧瞧一颗果子怎么变出十样宝。”金华还在电话里联络明年的采购商。这位被乡亲们称为“红心魔术师”的种植大户,在大家眼中能把荒坡变成“绿色银行”,让酸涩的果子变成甜蜜的财富。
2019年夏天,几个迷路的背包客闯进黄土合作社果园,对着挂满枝头的猕猴桃兴奋拍照。
“城里人稀罕这个?”果农老杨嘀咕的话像火星般溅进金华心里。
他当晚辗转难眠,天亮时带着满眼血丝敲开镇政府的门:“咱们的果园,能不能挣出旅游钱?”
说干就干。金华随即领着村民在果园搭起第一条彩虹观光廊道,把农具仓库改成农耕研学馆,将果园打造成集采摘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态园区。
起初大伙儿直摇头:“种果子的折腾这些花架子干啥?”
直到2023年首届红阳猕猴桃节开幕,城里的大巴车排到村口,农家乐老板娘王婶半天就卖光三百碗凉粉,人们才瞪圆了眼睛。
如今,黄土镇正朝着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方向迈进。当地精心打造了一批集生态采摘、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成功将“果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