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霄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川观新闻绵阳观察 郭超英
初冬时节,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的永和埝灌区水流清澈,沿着新修整的渠道一路延伸,精准流入一片片绿意盎然的麦冬田。这条始建于1761年的古老水埝,在经历近两年的系统性硬件改造后重焕生机,积极推进水权水价改革,不仅有效解决了困扰当地多年的灌溉难题,更惠及灌区5个乡镇30余个村、14万群众。

整治后的沟渠
永和埝灌区设计灌溉面积达10.73万亩,是永明、芦溪、老马、灵兴、新德等5个乡镇农业命脉。尽管规模并非全县最大,地位却举足轻重——灌区内约三分之二的耕地种植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涪城麦冬”,产业价值极高。然而,这条历经两百多年风雨的古渠,早已不堪重负。尤其是干渠下半段21.52公里仍为未硬化土渠,渗漏、垮塌、淤积问题频发,输水能力大幅下降。
“以前放水,心里总没底。”芦溪镇水磨河村村民常小凤回忆,“上游放水,下游要等大半天。农忙时经常等不来水,干着急。”数据显示,改造前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53,灌溉水利用系数低至0.477,大量水资源在输送途中白白流失,既浪费,也推高了灌溉成本。

整治后的沟渠
面对这一困境,三台县积极推进永和埝灌区水权水价改革,启动永和埝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按照Ⅲ等中型工程标准,对灌区硬件设施进行全面升级。工程在维持原灌区布局基础上,重点整治老化严重的渠系,整治范围涵盖主干渠44.48公里中的27.71公里,新建渠顶交通道路23.05公里,改造支渠12.86公里,配套建设124处小型建筑物。
“现在一开闸,水很快就到田里。以前要靠抽水机才能灌上的田,现在直接放水就行,省时又省力。”新德镇桃源村村民白清海介绍,新德镇作为永和埝的尾灌区,过去因上游渗漏严重,尾水流量极小,村民只能靠抽水灌溉。如今,随着渠道渗漏问题得到根治,输水速度显著提升,灌区末端也能及时获得灌溉保障。
“改造后,永和埝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53提升至0.72,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65。”永和埝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灌溉效益,工程配套建设的23.05公里渠顶道路,也为沿线村民运输农资、日常出行带来便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