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11月12日,2025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四川梓潼分会场暨翠云廊(梓潼)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在梓潼县七曲山举行。作为全国自然教育大会的重要分会场,本次会议围绕“保护古树名木建设森林四库”主题,汇聚了政府、科研、企业及公益组织等各界代表,共同探讨以古树名木为核心的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古蜀道自然教育联盟”正式成立。主办方供图
会上发布了多项重要成果。梓潼县自然资源局正式公布了《2025年梓潼县古树调查成果》,该调查于2025年4月启动,历时半年,覆盖全县16个乡镇和1个国有林场。数据显示,梓潼县现存古树名木共22137株,其中一级古树515株、二级古树1199株、三级古树20423株,丰富的古树资源成为自然教育的宝贵载体。同时,梓潼翠云廊历史文化研究院发布了古柏保护、历史文化挖掘与生态资源转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翠云廊自然教育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持。
会议的一大亮点是跨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和实体项目的落地。由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南充等古蜀道沿线城市代表共同发起的“古蜀道自然教育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整合沿线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在课程开发、线路规划、品牌推广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守护这条千年古道的生态与文化基因。
作为联盟首个落地项目,“翠云廊自然教育公园”也同步揭牌。这是全国首个以古树名木为主题的自然教育公园,标志着翠云廊从单一生态景观向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公众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升级。
为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古树保护与自然教育,会议还启动了多元化保障机制。“四川省绿化基金会翠云廊生态文化公益基金”正式设立,将专项用于古树名木保护复壮、自然教育课程研发,以及七曲山古建筑、古柏林、古文化和古蜀道等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播。未来,结合古树普查成果,还将推出“古树认捐认养”等公众参与项目,为古树保护注入持续社会动力。
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表示:“翠云廊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它的传承、保护和利用至关重要。”
自然教育的内容创新也是会议的重要部分。会议期间举办了天府古树科学绘画展,作品由中科院植物所画家孙英宝带队创作,聚焦全省14株代表性古树。画家通过科学绘画,既准确呈现古树全貌,又细致刻画枝叶、纹理等细节。这些作品兼具科研价值和艺术美感,成为自然教育的生动教材。孙英宝说:“古树已屹立千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绘画的方式,对古树进行图像化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