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定位 明确方向 采取“八大行动”
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出实招

2020-08-04 20:11:50来源:四川在线-绵阳频道编辑:尹勇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薛世荣) 8月4日下午,绵阳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解读该市七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绵阳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据绵阳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改革办副主任康丹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绵阳市委7月29日在该市七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绵阳在《决定》中明确,在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将以准确的定位,明确的方向,采取“八大行动”来务求实效。

在发展定位上,《决定》稿围绕服务战略全局,结合绵阳自身实际,从国际、国内、西部地区、成渝地区四个维度,提出四个发展定位。

其中,第一个发展定位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决定》立足党中央和省委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城建设,赋予绵阳新时代建好科技城的新使命。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支持绵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确定为发展定位之一,这是一个具有发展引领性的目标,也是为了能够更好争取各个方面支持共建科技城,加快提升科技城的战略位势,擦亮中国唯一科技城的金字招牌。

第二个发展定位是建设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绵阳作为国防军工重镇,拥有一批“重量级”国防科研院所,掌握一批维护国家安全的“杀手锏”,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中承担着重大责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支持绵阳建设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即是期望也是要求。《决定》稿将“建设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确定为发展定位之一,因为只有把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建好了,绵阳的国防军工重镇地位和科技城的战略地位才能进一步巩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才有更加坚实的基础条件。

第三个发展定位是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绵阳作为国家重大改革的布局地和成渝地区开放的桥头堡,理应在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开拓更广阔发展空间上拿出更多实招、作出更好示范,这不仅是职责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所需。《决定》稿将“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确定为发展定位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发挥这些年绵阳承担国省重大改革任务积累的经验,强化改革系统集成,更好破解发展难题;就是为了全面落实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重大部署,强化绵阳作为成渝地区北向西出门户的地位,在融入对外开放合作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第四个发展定位是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绵阳作为成渝地区第三大经济体,是最有可能率先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的城市。建成经济副中心后,绵阳建设其他方面的副中心就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就能加快形成与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各种功能,进一步提升绵阳的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全局贡献力。《决定》稿将“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确定为发展定位之一,就是为了引导全市上下在争取率先建成经济副中心的基础上,乘势而上、众志成城推动全市其他各项工作走在前、树标杆,形成经济工作一马当先、其他工作万马奔腾之势,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在主攻方向上,《决定》稿对标“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以及省委彭清华书记提出的“四个围绕”重要要求,提出四个主攻方向。其中,第一个主攻方向是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战略支撑。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已提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决定》稿把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即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也是市委保持定力、一以贯之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旨在打造高端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个主攻方向是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绵阳科技资源特别是战略科技资源富集,部分领域科技水平在全球全国领先。但也要看到,这些资源以国防军工科技创新资源为主,多数集中在科学实验或试验领域,而离产业和市场近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显不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还不明显。《决定》稿将“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主攻方向之一,旨在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把绵阳建成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个主攻方向是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绵阳的长期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必须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即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的客观需要,也是绵阳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主动的必由之路。《决定》稿将“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主攻方向之一,旨在强化改革思维和开放意识,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为绵阳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活力。

第四个主攻方向是加快建设Ⅰ型大城市。从古至今,绵阳城市软、硬件建设一直走在成渝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前列。但当前绵阳城市发展仍然面临城市规模不够大、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不够强、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等问题。《决定》稿将“加快建设I型大城市”作为主攻方向之一,旨在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对各类人才和资源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加快形成与成渝地区副中心相匹配的城市形态。

根据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实施路径,《决定》稿提出的“八大行动”。

其中,第一个行动是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行动,提出了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区域产业协作5个方面的举措。

第二个行动是实施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提出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3个方面的举措。

第三个行动是实施交通基础设施畅通行动,提出了拓展对外开放通道、畅通内部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4个方面的举措。

第四个行动是实施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行动,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利用、推动市县协同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3个方面的举措。

第五个行动是实施城市发展能级跃升行动,提出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宜居品质3个方面的举措。

第六个行动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行动,提出了开展生态共建、推进环境共保、加强绿色低碳发展3个方面的举措。

第七个行动是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行动,提出了破解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对外开放实效3个方面的举措。

第八个行动是实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行动,提出了强化公共服务、深化城乡基层治理两个方面的举措。

据康丹介绍,立足绵阳实情,《决定》稿的三个特点:

一是注重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与绵阳市情实际相结合。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多次直接提到绵阳,还有许多内容也与绵阳息息相关。彭清华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明确要求“绵阳要抢抓重大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始终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作为主线,凡是中央有明确要求、省委有明确部署的,特别是提到绵阳和需要绵阳贯彻落实的内容,均提出了细化落实的具体举措。同时,注重结合绵阳实际,依托发展基础,顺应群众期盼,立足发展所需,体现绵阳元素。

二是注重总体目标牵引与具体实施路径相结合。《决定》稿提出的四个发展定位,这是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体目标;对标“一极两中心两地”定位,确定的四个主攻方向,这是落实省委彭清华书记对绵阳指示的重要抓手;提出的“八大行动”,这是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始终做到总体目标与主攻方向和实施路径紧密联系,坚持用总体目标指引主攻方向和八大行动,用主攻方向和八大行动支撑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是注重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事”与齐心协力“干好共同的事”相结合。只有主动作为,不等不靠,把自己的事情干好干出色,才能在深度参与中聚集发展动能。只有强化协同联动、深度对接,才能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始终把握住这个立场和原则,内容上既有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担当作为的具体举措,又有深度参与、协同共建的思路办法。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