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衡量一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标尺”。四川日报绵阳全媒体中心联合绵阳市委人才办等部门联合打造《绵Young》栏目,这里将展示绵阳新青年的不一Young。
刘梦 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绵阳观察 郭超英 文/图
青年名片:
贾涛,1985年出生,安徽滁州人,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博士、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法国居里研究所高级博士后,放射生物学与核药学专家。今年4月,贾涛作为绵阳市中心医院副研究员,加盟国家卫健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主要进行放疗增敏新靶点、新机制、新药物研究,以及生物标志物开发。
人物故事:
5月16日,记者在绵阳市中心医院见到贾涛时,他正在和同事进行药学试验。
这位留学法国十年的“85”后科学家,手握多项国际专利,在肿瘤放疗增敏和标志物开发领域深耕十余年。今年4月,贾涛选择加入绵阳市中心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吸引他的,是绵阳丰富的医疗资源和科研平台:“这是我能发挥作用、做出贡献的地方。”
贾涛与同事在实验室工作
“硬核”履历
跨学科合作研究磨砺科研本色
翻开贾涛的学术履历,一系列“硬核”成就跃然纸上。2012年,即将完成硕士学业的贾涛,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博士生项目(4年)留学资格,他选择进入法国顶尖科研体系深造。在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攻读博士期间,贾涛致力于分子药理学机制研究。
2015年成为当年唯一获得欧盟纳米生物医学年会颁发的“赛诺菲巴斯德研究奖(Sanofi-PasteurAwards)”学者。
2016年凭借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研究的突破性成果,获莱奥波德·格里菲尔基金会与法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双项博士后同时资助,并进入法国科学研究中心深造。
2019年,贾涛博士受到世界顶级放射生物学和转化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居里研究所)的资助,从事放射药学方向高级博士后研究,在放射生物学与核药学的交叉地带积累了扎实功底。
从博士到高级博士后,跨学科的合作研究让贾涛有了更多新发现。期间,他针对“肺鳞癌仍无靶药可用”的临床难题,系统地开展了抗肺鳞癌新靶点、新机制、新药物研究,成功获批112.8万欧元国家级资助项目,多篇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专业顶刊杂志。
2021年,贾涛博士怀揣十年海外科研积淀回国,牵头组建了独立科研团队——血管和肺部疾病分子病理学课题组,并担任首席研究员。
在贾涛的带领下,已成功培养多名硕、博士研究生,科研梯队逐步完善。团队围绕“放疗增敏与耐受机制”及“靶向FGFR信号通路的胶原来源天然短肽药物研发”两大方向,提出了RNA剪接调控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新机制,为肿瘤靶向与放疗联合治疗新策略和标志物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为课题负责人,贾涛还承担教育部、全国(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四川大学引进人才等项目。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专业顶级刊物发表SCI论文13篇。
结缘绵阳
致力于让“绵阳方案”惠及全球患者
与绵阳结缘,源于去年11月在绵阳举行的全国FLASH放射治疗技术研讨会。“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绵阳,第一次走进李白的故乡、中国的科技城。”贾涛回忆,整个会议让我很震撼,不光是学术内容,还有绵阳市中心医院在推动医工结合方面展现出的活力和热情。
贾涛的研究方向是肿瘤放疗增敏与标志物开发,在他看来,就是要回答一些临床上的关键问题,比如哪些人适合做放疗,哪些人可能不太适合,或者如何通过联合其他疗法,帮助更多人从放疗中获益。简单来说,即希望能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放疗治疗方案,让患者得到最合适的治疗。
贾涛博士坦言,选择来到绵阳,除了缘分,更源于自己对放射医学研究的追求。他认为,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汇聚了丰富的核技术优势资源,拥有系统成熟、配套完整的全链条医学转化研究平台。而绵阳市中心医院作为国家卫健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临床应用的重要端口。“对我们的研究团队来说,这种环境非常理想,能更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的治疗,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
来到绵阳仅一个月时间,贾涛已经感受到当地的医疗资源和科研平台为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坚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更多人才的汇集,绵阳有望成为更重要的核医疗创新和转化研究中心,在这里能够诞生更多在核药和放射生物学领域极具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真正造福百姓健康。
贾涛与同事在办公室工作
谈及未来的工作规划,贾涛表示,将积极投身于核药的开发与运用,聚焦于FLASH效应作用机理的研究,致力于推动肿瘤放射治疗向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的方向迈进。同时,他还将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的搭建,把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引入中国、引入绵阳,助力绵阳的核医学技术成果走向世界,惠及全球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