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Young·绵阳青年说⑤ | 周友:打造AI算力服务器信号传输的“高速路”

2025-08-11 10:39:34来源:川观新闻编辑:王国平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郭超英

青年名片:

周友,1986年出生,重庆永川人,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东材研究院院长,分管技术研发与创新体系建设,他主导研发的高频高速树脂材料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器制造,为AI产业提供关键材料保障,2023年荣获“四川十大科技创新领域年度人物”称号,在其推动下,东材科技已建成国内领先的高频高速树脂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

人物故事:

8月8日下午,天气闷热,川观新闻记者在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材科技”)见到周友的时候,他刚刚从成都创新中心回到绵阳总部,身上背着一个黑色的双肩包,因为走得比较快,衬衫有一部分被汗水浸湿。

忙碌是他现在工作的主基调。东材科技生产的高频高速树脂材料已经在英伟达、华为等AI算力服务器中得到广泛应用,产品供不应求,而作为公司研发负责人,周友手里同时推进的项目有十几个,有的已经开始量产,有的还处在实验室阶段,“产品研发就是这样的,‘吃着碗里,还要看着锅里,更要想到地里’,这也是我们能够在这个细分赛道领跑的关键。”周友说。

工作中的周友(郭超英摄)

7年“磨一剑”将材料介质损耗降低90%领跑全球

2015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周友来到了四川省绵阳市,加入到东材科技负责研发工作。

结合公司远景谋划,他选择一个“小众赛道”开始研发——高频高速特种树脂材料。这是一种用于信息传输的材料,能在传递数字信号时减少损耗,“有点像是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材料介质损耗越小,高速公路等级越高,数字信号高速传输效果就越好。”周友说。

在东材科技的实验室里,一瓶瓶看上去很普通的白色粉末,却是全球领先的关键材料,在AI算力服务器中发挥着海量信息交互的“通道”作用。

但在2017年,因为缺乏应用场景,这个赛道几乎很少有国内公司布局。周友敏锐地察觉到该产品的前景,理由也很简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信息交互需求会不断增长,对传输速度和完整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也会带来相关材料的新需求。

周友近照(郭超英摄)

基于此,他开始了相关的研发。当时该项技术被国外同行所垄断,周友几乎从零开始,在2017年陆续攻克了该技术的一些难点,2018年该技术走出实验室开始中试,2019年开始小批量供货。

在这个过程中,该材料性能也在不断提升。其核心技术指标之一是介质损耗,2017年起步之初,该指标为万分之五十,而今天量产产品的指标达到万分之五,而实验室技术已达到万分之三以下,为全球领先。

如果将信息传输材料比作“道路”,过去可能是一条“乡村土路”,通行车辆虽然不多,但有时要会车,路面不平,抵达终点时,信息也会有很多损耗。而现在的新型材料则相当于“高速公路”,车道更多,路面更平整,特别是能够满足海量信息的高频高速传输,而且损耗极低。

在这个不断攀登技术高峰的过程中,市场也迎来了低轨卫星通讯、AI等产业的高速发展,该产品市场销路逐渐被打开,从实现“国产替代”再到出口日韩和东南亚,2024年起,得益于AI产业的“井喷”,该产品销量直线拉升,目前已成为东材科技的主打“拳头”产品之一。

如今,东材科技已建成国内领先的高频高速树脂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成为这个细分赛道的“领头羊”。

东材科技(郭超英摄)

选“赛道”不仅要选技术路线更要选城市与平台

与产品热销同步,周友的研发团队也不断壮大,从一个人到十几个人,再到如今的80多人,他也从研发工程师一路成长为公司负责研发的副总经理。

回顾成长历程,周友很庆幸当年的选择。

作为重庆人,周友在毕业前就作出选择:首选西南地区。要将所学施展出来,还需要考虑城市与平台。“我是做研发的,不仅要在实验室里实现技术突破与领先,还需要一个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和产业的环境,绵阳是中国科技城,在这方面属于国内领先,东材科技具有的上市公司平台为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落地提供了良好的融资途径。”周友说。

选择绵阳后,相关人才政策也为周友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包括爱人工作调动、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都享受到优惠政策。相较这些看得见的“服务”,周友更看重的是事业平台与成长空间。

“做产品研发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周期,从立项到量产往往需要好几年时间,今天我们正在热销的产品,向前追溯是我们7年前就开始做的产品。”周友说。

在AI产业兴起前,要坚持做研发与量产,这都需要对科技前景的眼光与产业发展的定力。而绵阳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以及东材科技对相关赛道的认可,是周友能够安心研发的关键保障。

在采访中,周友不时接到工作电话,虽然团队人数达到80多人,但研发氛围非常轻松,“我们不设置严格的指标考核,研发项目也没有经费上限,更关键的是,我们鼓励大家发散思维,不循规蹈矩,这是我们能够在技术上实现领先的关键。”周友说。

周友(右一)与同事一起做材料检测(郭超英摄)

如今,周友团队同时开展多项技术研发,主要集中于高频高速树脂材料与半导体光刻胶领域,未来计划再引进更多研发人员,将团队总人数扩充到150人左右。

虽然此刻产品指标领跑行业,但压力也依然存在。在周友看来,AI产业在算力发展方面没有上限,“因为大家追求性能极致是永不停歇的,因此在技术上落后一个季度、一个月,甚至落后一周都可能是致命的,因此我们现在做的很多研发,已经瞄准了未来3~5年的市场需求。”周友说,“我的梦想是,要将一时的领先坚持下去,变为时时的领先,这个难度并不小,但这样才值得我们努力奋斗。”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