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川观新闻绵阳观察 付乔崧
11月5日,在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课堂上,王小元老师正在给同学们示范机械臂的操作。不久前,她代表四川参加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并在“数字孪生应用技术赛项”中获优胜奖。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她接触该项目不过几个月时间,在她看来,连续“跨界”的经历,对于教学和竞赛都有很大帮助。

2025年暑假,在几个月的集训后,她在9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代表四川参加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数字孪生应用技术赛项”,期间因为长期用鼠标进行建模练习,她一度无法用食指实现鼠标双击。但苦练之外,更大的助益来自跨界的积累。
2024年2月加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名老师时,王小元经历了“双重跨界”——从软件行业进入硬件领域、从解决问题到教育学生。此前,王小元从事程序员工作长达8年,期间她先后负责过软件测试、图像算法、软件开发等岗位,更早一些,她在研究生期间学习的又是控制科学与工程。看起来与她现在教授课程、参加竞赛的领域都不相同,“但这些积累其实都很有用。”王小元说。

在她看来,软件开发的基础,对于她给学生讲解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课程时帮助很大,因为这同样是脱胎于代码开发的底层逻辑,“相当于PLC是把底层代码重新封装了一遍,只是其接口更面向实际操作,因此学习时很简单,所以没有一条路是白走的。”王小元说。
跨界带来的不都是好处。刚刚担任教师时,王小元也遇到一些挑战。以往她主要是在计算机前操作,现在要调试机械臂、建模等,对动手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参赛也是我提升自己的一个原因,实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王小元说。
这其实也是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着力发展的方向。随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的加速发展,如何让职业技术教学紧跟产业发展前沿,也成为许多职业技术学校的共同问题。为此,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拥抱新的产业变化,在2025年新设了人工智能等新学院,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创新比赛、与创新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等。
以王小元负责的相关课程为例,她计划引入新的教学计划,增加Python脚本语言教学等新课程。“我们的学生以往学的主要是操作能力,会用相关软件、相关装备,但如果要对某个程序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需求时,这都需要开发思维,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具备动手实操能力的同时,更要‘知其所以然’。”王小元说。
她准备给同学们上一堂基于工件瑕疵检测的机器人自动分拣实操课,这堂课会涉及到视觉软件使用,希望同学们在使用相关软件的同时,也能研究相关的视觉检测算法,掌握一定的研发能力。“因为现在培养的方向是复合型人才。”王小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