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陈碧红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国西部地区往往自带标签:内陆、交通不畅、欠发达……然而,随着一轮又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等提出,“中国西部”这四个字的意义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3月10日,仲量联行发布的一组数据,让我们从4个不同的维度看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中国西部。
解读数据之前,不妨先跟随中国西部的“开放之路”,看看这些年的西部地区发生了什么。
【附图表历程】
2020年的经济环境持续存在不稳定因素,疫情的影响亦不容忽视。根据仲量联行的研究发现,跟过去、以及现阶段的其他区域相对比,中国西部的发展优势在逆境中愈发凸显。
西部经济发展“韧性”何来?这背后是什么在支撑?我们将从四大视角切入,层层递进,一睹中国西部逆势上扬的生长因子,解读西部头部城市成都、重庆、西安在新格局下的发展机遇。
视角一:
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打开新格局,重塑“中国内陆开放高地”
在传统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下,“闭塞”的标签在广袤的中国西部地区与充足的“资源”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资源”储备不足,生产力转换效率低下,是经济发展难以实现质的飞跃的主因。而经济基础薄弱又会导致“资源”吸附能力不足,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今时今日,世界地缘经济新格局的成型将这一僵局打破。”仲量联行华西区研究部负责人朱建辉分析认为,中国西部的“资源”吸引力、经济增长势头已不可同日而语。
“资源”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现阶段可分解为三大主体——资本、人力资源、科技研发能力,即常说的“人、财、力”三要素。随着“资源”的有效导入,西部地区被注入了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这同时也在为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商业地产的可持续发展“助攻”。
当前,“人、财、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双向作用与化学反应,正在中国西部的土地上发酵。回顾过去十年(2009-2019年)的宏观统计数据,西南地区GDP名义累计增速达到258.6%,远超中国其他六大区域;西北地区GDP则翻了两倍,达200.1%,同样远超中国平均水平。其中,重庆GDP累计增长261.5%,四川229.4%,陕西215.7%,而贵州更是以328.6%的增速位居全国省级单位榜首。
如果说GDP增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跃度的重要指标,那么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统计指标——进出口总额,则最能直接衡量经济外向性及开放程度。
根据仲量联行的统计显示,过去十年,西南五省县(市、区)的进出口总额累计增长424.5%,西北地区增速达到199.7%。对比东部沿海的四个大区,多个区域的参照值明显偏低:华东增长100.0%,华北96.6%,华南84.1%,东北65.9%。增速的直观对比下,中国西部在对外开放格局上的变化之大、革新之快均毋庸置疑,其经济可持续增长能量已然蓄势待发。
在朱建辉看来,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所拉升的不仅是一个经济指标,它更意味着中国西部正逐步提升对“人、财、力”的吸引力,这将成为构筑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基底,也是商业地产市场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