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品东南飞——“绵阳造”厦门行系列观察(上)

2022-06-15 23:56:10来源:川观新闻编辑:尹勇

编者按

6月13日,“绵品出川”活动的首站——“绵阳造”厦门行活动拉开帷幕。这是近年来,绵阳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客场”推介活动。

事实上,“出”川的,不只是看得到的“绵阳造”产品。除了“热闹”,还有“门道”,而这对绵阳发展而言似乎更加关键——展示出绵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创新双招双引的做法和干部真抓实干高效务实的新作风。

还可以换一个角度。要更好地理解“出”,就要认真思考“入”。

通过这些系列活动,绵阳要带什么回来?结合绵阳对外开放的相关举措,答案不言自明。

通过“绵品出川”帮助企业收获更广阔的市场和渠道,不断把企业做优、做大、做强,以企业加速发展助力绵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过七个驻外投促中心,带来的将是贴合绵阳实际的先进项目与高端人才;而一批批干部赴外客场开展工作,带回来的将是先发地区的经验和做法,以及开放的心态,还有“跳出绵阳看绵阳”的生动视角。

这些收获,如同百川归海,涓涓细流般都将回到绵阳,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一出一入带来的变化,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告别:与固步自封、自我感觉良好的“盆地意识”说再见。

关注“绵品出川”活动,更要关注绵阳今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干部作风等领域的深刻变化。为此,四川日报绵阳全媒体中心为读者带来“绵阳造”厦门行系列观察,上篇为《绵品东南飞》。下篇《开放绵阳归》,敬请期待。

绵品东南飞

——“绵阳造”厦门行系列观察(上)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尹勇 绵阳观察 钟林 郭超英 付江 李睿 实习生 罗晶

发自福建厦门

6月13日上午,在福建省厦门市最热闹的步行街上,来自绵阳的200余种精品汇聚,吸引了不少当地市民和企业的关注。

这是“绵品出川”首站——“绵阳造”厦门行活动。现场,既有极具绵阳特色的文化展演,更有琳琅满目的“绵阳造”特色产品:绵阳米粉、江油肥肠、梓潼葛根粉……

在厦门的系列活动由绵阳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精选特色优势产品及相关企业,在省外相关城市进行集中推介,并到厦门相关园区、企业和社区现场参观学习。在当天的对接活动中,多家绵阳企业收获“大订单”,仅三家企业签署的采购协议总金额就达3300万元,可谓收获颇丰。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这场“出”川活动背后,绵阳做的系列准备工作。

出“心”

为什么要开展“绵品出川”活动?

直接原因指向不久前举办的一场座谈会。在这场原定3小时的企业工作座谈会上,由于参会企业家代表踊跃发言反映问题,会议多延长了一个小时。在会上收集到的各种问题中,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出现频率较高。

由此,绵阳市委市政府牵头,优选绵阳特色优势产品,集中赴外推介,以期拓展市场和销售网络,同时打响绵阳品牌,

此后,仅用约1个月时间,首场“绵品出川”活动就正式启动。

高效行动背后,既有绵阳干部真抓实干,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还在于,“走出去”的想法早已成型。

早在2022年初,绵阳市委主要领导就旗帜鲜明提出要“跳出绵阳看绵阳”。

在全省经济版图中,绵阳一直稳居第二位,这也给一些干部带来心态上的懈怠和视野上的局限——为“川B”的地位感到沾沾自喜,很容易导致发展上固步自封。而将视野拓展开,在全国范围内瞄准目标、探寻标杆,向最好的学、与最强的比、跟最快的赛,看到差距找到努力方向,才能端正发展心态,这股发展心气才能真正提起来。

要做好“心理建设”,解放思想,告别“内陆意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去,到先进地区学习对接。

由此,绵阳提出“开放活市”战略,成立了七个驻外投促中心,充实了23名精干力量,同时赋予他们在招引项目之外的新职责——招引人才。

这场“绵品出川”活动的顺利推进,也离不开绵阳驻厦门投促中心的对接等工作。

出“品”

在5月,一个月的时间里,厦门与绵阳频繁互动。以科技系统为例,两地相关职能部门互相访问调研考察,在你来我往地频繁互动中,双方对彼此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两地全面合作。

而“绵品出川”首站选择厦门,更像是组团探望一位好友,带点什么,经过了精心挑选。

“出”川要带什么?

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绵阳造”产品,这200多件产品背后也有一番思量。

带出的产品,首先要是绵阳特色优势产品,不说要做到“人无我有”,至少要“人有我优”。而这体现出绵阳对产品品质、产品品牌的追求。

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绵阳有山有水,农产品品质较好,欠缺的主要在品牌与渠道上。

因此,2022年3月,绵阳提出围绕打造品牌大力实施绵阳品牌行动,加大优势产品品牌整合力度,加快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这次在厦门走俏的北川腊肉、梓潼蜜柚等产品,其实都属于新打造的“文昌贡”、“羌食荟”等绵阳本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最终绵阳选出200余种知名度高、品质优、代表性强的特色农产品、高端工业产品和特色文创产品参展。其中,不仅有绵阳米粉、梓潼蜜柚、北川腊肉、平武陈年蜜饯等特色美食产品,还有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高端装备的27个工业产品,还有天虹丝绸制品、李白诗意绣摆件、羌族刺绣、平武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和特色文创产品。

产品风格中,有工业,有农业,有历史,有科技。这些特色产品构成一幅更生动、更立体的绵阳图景,“中国科技城,成渝副中心”的城市形象,也在一场场互动中,逐渐鲜明起来,为城市营销、产品洽谈,乃至项目招引、人才引进都做了关键的铺垫。

出“川”

在显而易见的“绵阳造”产品外,其实还有一些看不见的内容,而这些甚至更为关键。

在这背后,其实是绵阳近半年进行的一系列“修炼内功”准备——推进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营造关心企业的营商环境、提升发展承载能力的“园区提质”等。

不夸张地说,带到厦门的每一件产品,以及每一位在外的绵阳干部或工作人员,都是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能够窥见绵阳发展的生动细节。

今年3月,绵阳启动驻外“双招双引”工作,优化驻外招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集聚优势资源要素和精干力量,将原有的驻外点优化调整为海外、北京、上海等7个驻外投资促进中心,同时设立7个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站,配置数量翻番的驻外人员投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

这也为本次“绵品出川”活动做了准备。以项目推介活动邀请客商为例,绵阳一方面精准邀请,通过长虹、京东方、九洲等链主企业,四川在厦门商协会以及省政府驻厦门办事处等,精准锁定300余家拟重点邀请企业;同时组织招商分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邀请与绵阳产业相符的目标企业、商协会、科研院所等200余家。

事实上,不再用孤立的眼光看待上述工作,而是以系统全局的视角,不难理解绵阳今年以来在项目招引、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正是因为“胸有成竹”,坚持从系统全局出发,预先练好“内功”,才能实现一个个“链条”的精准衔接,实现“1+1大于2”的良性互动。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出“川”其实是跳出“盆地”,打破内陆意识的一次现场“练兵”,是写好“开放活市”大文章的关键一笔。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