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远 超英 图片由绵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作为中国科技城,科技创新是绵阳最鲜明的“底色”。
从战略机遇看,绵阳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技创新先行区的国家使命,这为绵阳指明了发展之路。在绵阳“五市战略”中,“科技立市”排在第一位,也正凸显了绵阳高质量发展的“谋篇布局”能力。
科技立市,就是要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这是绵阳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要求。
绵阳位列2022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百强榜第20位、较去年上升21位,是进位最快的城市。
绵阳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共计239.5亿元,同比上涨11.4%,研发投入强度达7.15%,居全国城市前列。
绵阳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图为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机构在此聚集
开辟新赛道 “云上两城”激活科技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自然不能循规蹈旧。
为优化创新生态与激活创新活力,绵阳积极探索“两城两镇”即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院士(专家)小镇、科创基金小镇建设。
绵阳旨在以此抢占新一轮全球创新资源高点与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把绵阳加快建设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承载地、人才交流集聚地。
比如,四川虹科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在玻璃晶化控制技术研究中发现一项关键技术难以突破。于是,该公司决定将技术需求抛向“云上大学城”,面向入驻高校发布技术需求。武汉理工大学第一时间“接单”,他们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得到企业认可。
“云上大学城”入驻签约现场
如今,借助“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院士(专家)小镇”“科创基金小镇”等,科研与产业力量在此实现线上线下“双向奔赴”,更多“技术需求”被突破,更多“科研成果”被转化,更多“创新人才”被挖掘,更多“新领域新赛道”被发现。
如今,绵阳“云上大学城”已聚集了中科大、华中科大、厦门大学等20家高水平院校入驻,先后引进航天三院“航空航天星途鲲鹏创新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航空动力与新型能源研究中心”等一批项目落地绵阳,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新高地初步成势。
第十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线下展区
营造新生态 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科技转化,许多时候遵循“水桶原理”——不仅要看技术的先进,还需补齐其他创新生态的“短板”。
为此,2022年,绵阳从院所、高校、企业等遴选了53名科研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担任科技助理,同时,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全面落实“科创十条”,创新成立“稳经济政策落实办公室”,升级“绵阳民营经济公共服务平台”等相关举措相继实施。一场打破产学研用壁垒、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科技风”在绵阳掀起。
科技助理,顾名思义,就是要发挥其熟悉创新各个环节的优势,服务科技创新工作,进而为企业加速,为院所助力,为高校赋能。通过他们的“穿针引线”,优化“产、学、研、金、用、服”精准对接体系,加快推动将科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如今,通过“1个科技助理+1个朋友圈+N个综合服务体系”“1+1+N”的服务模式,科技助理已为科技企业解决问题140余项,促成在绵单位达成技术合作协议15项,成功转化科技成果30项,助力科技企业贷款达5649.9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