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以人破题丨“城”势而上·“经济大省挑大梁”四川进行时

2025-05-12 14:37:24来源:川观新闻编辑:王国平

川观新闻记者 王国平 祖明远 王培哲 任紫鑫

5月6日上午,刚结束婚假从山东赶回绵阳,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玖谊源”)技术经理张鹏的工作本上已记了好几项要点:医用回旋加速器中心区提升研究、研发团队碰头会议,“最重要的是早日推出国产30兆伏回旋加速器产品。”张鹏暗暗下定决心。

同一天,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星永磁”)的技术人员曾基灵正准备搭乘火车前往成都,他将代表公司参与一项磁悬浮技术攻关。“磁悬浮是重要的技术方向之一,市场化前景巨大。”

张鹏和曾基灵都是从外地来绵的“新青年”,吸引他们的却不是绵阳众多的科研院所,而是企业或创新平台——从事技术成果转化与创新产品研发工作。

过去3年,绵阳吸引8.6万名各类人才,其中硕士博士等青年人才超1.5万名。这也是2024年绵阳新增1.1万常住人口的关键支撑——在人口自然增长承压的背景下,绵阳成为全省地级市中常住人口增长最多的城市。

在绵阳看来,抓产业必须抓科技。年初,绵阳定下“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的目标,而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的突破点之一,正是为青年人才创新打拼提供平台,着力畅通从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通道。

长期以来,绵阳存在着“科技”与“产业”缺乏联动的问题: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在核技术、激光、磁性材料等领域实力雄厚,“大科技”要如何孵化出“大产业”?

破局,在人。

科技策源地 为国铸剑亦能催生创新产业

“研究核技术的怎么可能不知道绵阳?”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的张鹏长期从事核技术及应用研究。2024年,当他萌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品时,特别是研制医用回旋加速器时,他发现:选择只有一个。

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绵阳核医疗健康产业起步较早。玖谊源研发了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靠的正是院所企业联合攻关。

绵阳有国家级国防科研院所20家,哪些技术适合产业化?要做好双向选择,关键在人,在于经常走动。

四川星际荣耀航天动力有限责任公司的火箭发动机试车台。 摄影/赵明

“五一”假期,游仙区芙蓉溪畔绿道成为骑行爱好者的“打卡”地。5月10日,游仙区在此举行院地青年联谊活动,增加彼此了解,今年是第三届。

“走动”无处不在。绵阳举办的会议活动,经常邀请院所负责人出席。频繁走动中,许多隔膜得到化解,更多合作得以促成。

以核医疗健康产业为例,依托院所相关资源,目前已签约项目28个,总投资超223亿元,入驻中广核技、先通医药等15家企业,涵盖医用同位素、质子医疗装备等领域。

绵阳磁性材料产业发展则是另外一条路线。在巨星永磁的生产车间里,一块块银白色的拇指大小的磁钢通过机器,随着“咔嚓”声,瑕疵品被拍照识别,合格产品则被打包发往某电动自行车企业。

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正在做试验。摄影/赵明

磁性材料应用非常广。据估算,一台新能源汽车会使用2—5.5公斤磁钢,这个数字在人形机器人方面则是2—5公斤。

四川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不乏院所和下游需求,巨星永磁则补齐了中游万吨级磁材生产基地的短板。

巨星永磁在去年推出一款磁钢产品,磁能量密度提升15%以上,能耐150摄氏度的高温。“院所研究偏横向,面比较广,而企业侧重纵向,深挖产品工艺。”巨星永磁常务副总经理黄浩说。他带领研发团队改造过程和工艺参数,让产品性能得到极致发挥。受该产品带动,今年有望实现20亿元产值。

成果转化器中试平台将样品变为产品

激光快速扫过,细密的金属粉末堆叠,一根略带弧度的“机器狗腿”逐渐成型。“五一”假期,四川五八增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八增材)的“金属3D打印机”仍忙碌运转。“订单不停,都是定制的精密零件。”工作人员说。

四川五八增材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操作“金属3D打印机”,正在“打印”机器狗的下肢。摄影/赵明

五八增材门口挂着另一张牌子——绵阳科技城新区中试快速成型服务中心。因为这张“牌子”,还在调试设备时,该公司就收获了超1000万元订单。

什么是中试?为什么中试服务有这样的魔力?

技术成果要实现量产制造,还需经过产品定型,这个完善生产工艺、材料配比、设备调试,乃至重构商业模型的过程,就是中试。“就是将菜谱变为菜品。”绵阳科技城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创新团队汇聚,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的停车位经常爆满,中试服务需求更是迫在眉睫。由此,2024年9月,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正式上线。

人才和资源也随之聚拢。

五八增材就是平台的最佳范例——既通过平台提供服务,也是平台的服务对象。其技术脱胎于在绵国有企业,原本顾虑订单不足,而中试平台带来广泛订单,坚定了其创业想法。

该平台已聚集119家中试服务机构,在其所在的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周边3公里内,可解决中试所需的大部分服务。众多创业团队产品就近享受服务,可免去产品外送省外,缩短周期、降低成本。

平台还带来新的收获。

采访时,中试服务平台负责人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常有风投基金来找我们合作,平台如同‘雷达’,为此新区管委会成立了1亿元中试基金、5000万元‘先投后股’专项资金。”

4月30日,走进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光研院”)的电梯,可容纳30人的巨大空间令人感到意外。“是为了方便运送光学设备。”工作人员说。

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工作人员手持的是一款抗磁型深低温温度传感器,打破了国外垄断,已在国内超导研发领域得到应用。 摄影/赵明

为抢占激光产业先机,游仙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合作,共同成立光研院。通过共享成套设备、便于获取技术支持,这里迅速推出了一批打破国外垄断的产品,近期一款抗磁型深低温温度传感器定型,已在国内超导研发领域得到应用。

人才强磁场“带土移植”让创业无惧风险

在介绍中试快速成型服务时,五八增材设计人员王勇语调开始升高,对正在打印的样品如数家珍。

从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从山东来到绵阳,加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此后,他所在的技术团队创业孵化出五八增材。

4月,五八增材正式揭牌,王勇和同事们一起从国有企业到初创团队。曾经的顾虑,被一项“带土移植”的新政策所打消——团队可以带着科研成果参与创业,原编制为大家保留4年。“这样的政策确实鼓舞人心。”王勇说。

这样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在绵阳层出不穷。“瞄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关键节点,我们不断完善系列政策,全力畅通从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通道,哪里有‘痛点’‘堵点’,哪里就是我们发力的重点。我们还在起草新的政策,不断推动政策体系的更新,全力以赴将绵阳打造为新技术策源地、新产业爆发地,实现科产深度融合。”绵阳科技局局长刘雨果说。

绵阳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正在通过卫星图像进行地质监测。 摄影/赵明

以人为突破口,绵阳科技资源、良好生态等优势得到释放。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绵阳各类人才流入量达8.6万名,较前三年增长153%,其中博士硕士超1.5万名。

绵阳新青年们的到来,也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升级。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是城市活力最旺的地方,周边的城中村通过改造升级,变为美食街区、文化休闲等主题街区。

“过去这里咖啡店、公交车很少,现在无人公交车都有很多了,还有咖啡机器人。“王勇说。“五一”假期,许多外地小朋友专程来这里打卡,来看无人公交车和机器人“拉花”。

绵阳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在行驶中。摄影/赵明

“我们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植入更多的青春元素,全力打造青年友好型园区。”绵阳科技城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得益于创新活力的释放,最近3年来,绵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一直位居全省前三名。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