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智 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这份工程计算稿的修改笔迹,记录着当年科研团队二十三次推倒重来的故事。”日前,在绵阳市梓潼县邓稼先故居的青砖院落里,四十余名学员正凝视着泛黄的手稿复印件,细心地听讲解员生动讲述。
这种浸润式体验,正是梓潼县创新干部教育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梓潼县通过“理论阐释+实践验证”双轨并行,以及“教室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场景融合来破解难题,探索构建“需求牵引”与“供给升级”良性互动的干部教育培训新体系,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教育生态。据悉,梓潼已建立动态更新的“干部培训需求数据库”,将基层反馈的23项治理难点转化为教学案例库,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范式转换。
“堂前+课下”激发培训阵地新活力
在清华大学的大礼堂,一场感人泪下的红色情景剧《英雄丰碑》正在上演,该剧是由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梓潼县委党校、绵阳“两弹一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根据“两弹一星”精神创作的红色精品系列思政课,已先后走进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展演20余场,近7万名学生受到精神洗礼。
通过搭建跨区域“研学环线”,该县实现了与青海、山东等地的资源共享。据悉,今年以来,两弹城已接收200以上批次、近5万人培训,梓潼县“院-校-馆-城”培训矩阵成效初显。
不只有生动的课堂,还有鲜活的一线实践。
近日,在乡科级进修班专题课分组讨论后,学员带着问题走进翠云廊现场教学点,切身感受翠云廊古蜀道魅力。
此前,梓潼县根据文脉振兴、生态环保、文旅发展等领域特点,打造“传承交树交印”现场教学点,开发“翠云廊南大门—七曲山古柏树群”全长30公里教学路线,开设“重走古蜀道、迈步新征程”等系列主题微党课。
学员带着问题走进翠云廊现场教学点。梓潼县委组织部供图
“重走的是千年古道,迈步的是绿色发展新征程。”带班导师王泽世说,通过“堂前+课下”的形式,课堂的边界早已消融,学员们不再是单纯的听讲者,而是行走的思考者、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理论+实践”深度融合,夯实授课主体“硬支撑”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文兴镇文井社区书记何美全正带着一批年轻干部深入该镇特色蔬菜农业产业园,在金针花盛开的田间地头开展了一场直面产业发展难题的现场教学。面对眼前连绵的金针花海,何美全介绍,金针花是该镇的优势农产品,目前以鲜花销售为主。但产业短板明显,产品附加值亟待提升,产业链延伸不足,“接二连三”的融合度不高,制约了进一步发展。
如何破局?为此,梓潼县精心孕育乡村振兴领域8条精品教学线路,青年干部们学以致用,立足实践,围绕开发金针花深加工产品、提出结合乡村旅游,打造金针花观赏采摘园,促进农旅融合等踊跃建言献策。通过实地调研和现场教学,学员撰写的资政报告《镇域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被文兴镇实地运用于乡村振兴建设中。
“今年以来,我们将急难险重、产业发展等一线吃紧领域转化作为干部沙场点兵的演武台,通过‘案例擂台赛’‘政策沙盘推演’等形式,把课堂搬到攻坚前线,让作业变成解决方案。”梓潼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透露,通过“课题攻坚”实训机制,已有14份学习成果转化为具体咨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