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绵阳观察 郭超英文/图
9月15日,绵阳市盐亭县巨龙镇的盐亭县蚕桑丝绸产业园,恒温恒湿无菌智能养蚕车间内一排排自动化设备静静运转,塑料盒中布满密密麻麻的蚕宝宝。
技术人员巡视蚕房
“车间为何听不见啃食桑叶的沙沙声响?”记者疑惑。“其实他们正在大饱口福,吃得好着呢!”同益新鹅溪绢丝绸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潘兆盛说,“那深绿色、长条形的就是饲料块。”潘兆盛介绍,这些饲料由桑叶粉与玉米粉、维生素等原料混合,营养价值高,产茧质量好。
车间内,蚕盒沿着轨道匀速滑行,投料机可以精准地将配好的饲料放入其中,投喂完毕的蚕盒通过AGV机器人自动运送到蚕房,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自动投喂饲料
“这里实现了全龄人工饲料智能化工厂养蚕,目前还在试运行阶段,首批成规模标准化蚕茧刚刚下线。”潘兆盛轻取一颗雪白的蚕茧介绍,通过人工合成饲料替代桑叶、结合智能化环境控制的现代养蚕技术,使种桑、养蚕流程分离,养蚕不再直接饲喂新鲜桑叶,从而摆脱对季节、气候、土地等因素的依赖,实现全年滚动化按需生产。智能养蚕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实现日产鲜茧30吨、年产鲜茧9000吨,仅蚕茧年产值就能超过6亿元。
“传统养蚕一天喂3至4次桑叶,我们3至4天才投喂一次,冬天没有桑叶,我们照养不误。”最让他得意的是解决了老大难,以往每年冬天之前企业都要大量收茧囤货,“现在我们可以天天出茧,库存压力小了,资金周转快了。”
企业的烦恼少了,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
在西陵镇强华村,300多亩连片种植的桑树很是壮观。村民们正在桑园里忙碌。村党总支书记邓如荣说:“我们村把闲置土地流转给公司,不仅能增加村集体收入,村民还能在桑园打工。”他指着正在装车的村民彭道基说,“老彭天天开三轮运送桑叶,光运输这一项一年就能挣不少”。邓如荣算了一笔账:“去年光是支付村民的工钱就超过20万元,这对一个乡村来说不是小数目。”
盐亭县同益新蚕桑丝绸产业园
目前盐亭县已新栽种6000亩桑树,预计年底可达2万亩,可提供从事桑园的建设、管护岗位2500个,实现人均增收约10000元。新品种桑树一年能采5—6茬,亩产最高可达5000斤。采下的桑叶被送往园区内的饲料加工厂,经过烘干、粉碎、配料、蒸熟、压块,便可变成蚕宝宝的“压缩饼干”。
转型背后是现实的倒逼。盐亭县素有“嫘祖故里、丝绸之源”美誉,然而,这个延续上千年的传统产业长期面临生产粗放、附加值低、三产融合不足等发展瓶颈。面对传统蚕桑产业发展日渐式微,盐亭于2023年引进深圳同益新公司,联合盐亭农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总投资约28亿元,在蚕桑丝绸产业园建设全省首个集桑园基地、智能饲料养蚕、缫丝、织绸于一体的蚕茧丝绸全产业链项目。
如今,7栋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智能化饲育车间初步建成,价值3.6亿元的新型饲料养蚕设备也将安装调试。在缫丝车间,部分生产线已经安装完毕,即将投入生产。这里将实现从蚕茧到丝绸的全流程生产,蚕茧不需外运,直接在企业内部完成深加工。
用蚕茧制作而成的文创产品
产业链条还在延伸,蚕桑主题研学、蚕茧文创等将相继开发上市。“我们可以实现全产业链的自给自足。”盐亭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养蚕为扎根于盐亭的这项古老蚕桑业转型升级、跨界发展探索出一条新“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