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10月20日,绵阳市召开全市“587⁺”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暨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会。川观新闻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5年前三季度绵阳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发展成效明显,作为主要承载地的产业链增速同比增长9%;特色产业新赛道规模同比增长22.6%。其中,新型显示产业有望年内实现千亿元产值,商业航天产业增速超50%。

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取得这样的成绩,背后有什么秘诀?
全市“一盘棋”以机制凝聚力量
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离不开机制创新。
2024年7月,四川省建立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明确绵阳作为全省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航空航天、医药健康、新型显示5条重点产业链主要承载地,银发经济、现代物流等8条产业链协同发展地。

绵阳市低空经济相关产品
在深入调研绵阳相关产业的基础上,2025年6月,绵阳明确在省上为绵阳定位的5条主要承载地产业链、8条协同发展地产业链基础上,筛选确定了7条特色产业新赛道,形成绵阳市重点产业建圈强链“587”产业体系,带动全市树立产业发展的“圈链”思维。
此后,随四川省重点产业链的调整,绵阳作为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产业链分别新增1条和2条,绵阳“587”产业体系调整为“587⁺”产业体系。

涪城区富临精工的生产线正在探索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新场景
由此,绵阳迅速出台相关政策,围绕每条产业链分别明确了细分领域,每条特色产业新赛道还明确了重点发展产品、需补齐的短板和招引方向,确保精准施策,同时每条产业链均明确了牵头部门、承载地和链主企业、链属企业,确保实现工作“一盘棋”。
以产业项目招引为例,围绕产业体系发展所需,绵阳进一步整合资源,分链制定精准招商“四张清单”,由绵阳市经合局分类研判,联合区县、协同部门、携手链主,统筹组建7个建圈强链协同招商突击队,同步建立首批77名的招商引资咨询评估专家库,实现“力往一处使”的良好态势。
受此推动,2025年前三季度,绵阳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139个、金额910.93亿元。其中,5亿元及以上项目87个,重点产业链项目数111个、占比近8成
以新型显示产业为例,绵阳依托链主企业不断延链补链,做优上游材料器件端、做大下游模组整机制造,预计2025年绵阳新型显示产业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大关。
畅通“产学研”科技赋能新赛道
近日,全球首款量产消费级全尺寸通用移动仿人机器人企业——上海优理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绵阳科技城新区正式建成投产。在生产线加快生产的同时,该公司生产的人形机器人也正在绵阳相关公共服务平台接受“培训”,尽快完善相关操作技能,从而拓展更多应用场景。

优理奇Wanda机器人
绵阳“587⁺”产业体系中包括7条特色新赛道产业,包括激光及太赫兹技术应用产业等。新赛道并非凭空而来,离不开原创科技成果的持续转化。
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将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国省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纳入相应特色产业新赛道体系,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为打造连接院所与产业的“桥梁”,绵阳推动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市场化运营,组建产业引导母基金,支持创投公司“投早投小投长期”、产业基金市场化运作,形成前端科研院所创新策源、中端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成果转化、后端“创投+基金”资本赋能的全链条发展模式。
体现在数据上,绵阳7个特色新赛道产业发展明显提速,以激光及太赫兹技术应用产业为例,绵阳正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光子科创城”为抓手,聚力发展激光装备、低空安防等特色产业,增速达到46.8%。
目前,仅游仙区已入驻投产激光企业24家,涵盖激光材料及元器件、激光器、激光设备及应用领域,签约项目投资超140亿元。随着首期70万平方米厂房住满,游仙区计划在年内启动新的50万平方米厂房建设,以满足更多激光相关企业需求。
为进一步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通道,不久前,绵阳对外发布“光子科创城”发展规划与激励政策,可为创新团队提供最高2000万元的奖励,力争到2030年全市激光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