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95岁老人放不下的传统木雕技艺

http://www.scol.com.cn  (2016-12-30 10:16:49)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尹勇  

2016记录

□张登军 本报记者 简霞 裴蕾

行动明显没那么利索了,但牟柯每天还是会雕上几刀。在绵阳市三台县,今年95岁高龄的市级非遗项目木雕木刻技艺传承人牟柯,从事木刻木雕技艺70多个年头,至今仍在坚守。

虽说机械雕刻对手工雕刻的冲击,让牟柯多少有几分伤感,但他内心依然自豪,因为他正用自己的双手努力留下最传统的木雕技艺。

木刻人生

从客厅到阳台墙壁,牟柯家中挂满了木刻木雕作品,有诗词,有警句,也有人物花卉。这些作品,多数都雕刻在形制各异的木板上,也有雕刻后印制在纸张上。

很多时候,牟柯会坐在客厅里看电视,但眼睛总会时不时扫向墙壁的挂件,之后就起身走向靠窗的地方。那里是他的工作台,各色工具摆放整齐。最近几年,他很少再雕刻木板了,更多的时候是应约为他人篆刻印章。

走在木刻作品间,曾经的往事就一件件闪回出来。

牟柯老家在蓬溪县,从小就喜欢在木板上雕来刻去。17岁那年,为了躲避抓壮丁,他从蓬溪跑到三台,经人介绍拜当地有名的“雕匠”顾文华为师,几年后他开始在三台县城摆摊专事木刻维持生计。

师傅传给牟柯的,是中国最传统的木雕技艺。1948年,他曾给当地一个姓许人家刻印出《二十四孝》,从选料、改板到印制,都是自己完成的,由此闻名乡里。1984年,从木器厂退休后,牟柯并没有丢弃木刻木雕技艺,出了不少作品,三台县境内名山的牌匾都出自他的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也有他的作品。

传统工艺

牟柯的木刻木雕,一般选用梨子树,传统的匠人会选择整木,手工锯成3到4厘米厚的板,自然晾干后,在板面抹上油,这样雕刻起来不会涩刀。等油完全浸入木板干燥后,分出正反面,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

雕刻前,需要用宣纸将雕刻的内容写出来,这对雕刻者的书法功底极为考究,“如果没有那份功底,雕出来的字、画就是僵硬的。”写好字画好画后,需要拿米饭在板面上反复地揉搓成糊状,均匀地涂抹在板面,将字或图贴在上面。

接下来就可以下刀了。用刀也是很讲究的,要用右偏锋的尖刀,刻之前在字与字之间划上一刀,先左后右,专业上的说法叫做“先伐后取”。虽然有字或画在上面,但还是考验书法、美术基本功,“要准确把握不同字体和笔锋”,这样“刻出来的东西才有神韵”。

雕刻完成后,还要进行打磨、上色,等自然干燥后,整个雕刻工序才算完成。

传承之惑

在牟柯的工作台一侧,摆放着一块“三台县木刻木雕传承培训基地”的牌匾。

传承,在牟柯心中其实是一个难以掩饰的伤感。曾经养家糊口的手艺,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民间艺术的肯定,但是,传承仍然艰难。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牟柯曾带过好几个徒弟,有两个基本学到了木刻木雕技艺的精髓。但是,由于机械雕刻的冲击,而手工木雕费事、要求高,相比之下成本也较高,市场越来越窄。木刻技艺逐渐受冷,后来几乎没有人愿意学。

值得欣慰的是,牟柯的子女中,“幺儿能刻,我们还联手出了不少作品”,但儿子的更多心思是在生意上。自己年事越来越高,精力、体力不足,眼神也没有原来好使了,他甚至多次说过“不想刻了”。

真的能放得下?其实,那只是牟柯一时的气话。但是,无论放不放得下,他始终想着怎样才能将那门最传统的手艺传承下去。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