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王志成绵阳频道郭超英)绵阳市游仙区深入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大力推进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体系配套改革,使基层便民服务更亲民、便民、利民。截止2月底,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窗口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12000余件。
小枧镇便民服务中心
针对镇(街道)村(社区)合并后,基层便民服务机构服务群众人数增加,服务半径增大的实际,游仙区加大“硬件”建设,设置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2个、场便民服务分中心13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172个。为规范各便民服务中心(分中心)服务场所,他们采取整修、新建、租用、置换、扩建等多种方式,确保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面积原则上不少于200㎡、场便民服务分中心不少于100㎡,配备互联网系统、多媒体电视、实体公示牌、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等必需设备。
新桥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办事群众填写表册
加大“硬件”设施同时他们还注重“软件”的建设。游仙区在各镇(街道)设置1名便民服务中心副科级专职主任,由村(社区)书记任便民服务室主任,负责对便民服务工作的管理,下设1-7名代办员,全程代理村(社区)群众申请事项,将便民服务分中心与原社区整合,村便民服务室与党群中心整合,改“办公柜台”为“服务吧台”,推行“无柜台、面对面、零距离”的亲民化改造,实现群众办事“一件事最多跑一次”。
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节,盐泉镇圣谕村农民工莫正桓从深圳返乡,因维修房屋需办理林木采伐证,他只在村便民服务室递交了相关资料,“没跑一步路”就拿到了相关证件。“今年这个春节过得很开心,真没想到现在办事这么简便顺利,镇村建制改革后,我们离政府的距离不是远了,而是更近了,更贴心了!”
紫阳社区便民服务室
如何延伸镇、场便民服务中心功能“触角”,打通政务服务直抵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群众办事远、耗时长的问题?
游仙区借鉴各地成熟经验,总结出“一枚印章保通办”,统一规范名称、统一适用范围、统一印章管理,解决群众办事盖章多头跑问题。“一套标准促规范”,结合村(社区)建制调整改革后阵地优化使用需要,推进机构、场地、窗口、制度“四个标准化”。“一个管家管全部”,以建设“电管家”试点乡镇为契机,大力探索“水、电、气、路、网、邮”六合一的管家服务机制。
同时他们还建全现场监督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建立纪委监委常规监察+政务服务规范化巡察的联动巡察制度,为进一步监督、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游仙区在全区便民服务中心推行“好差评”制度。
“差评师”瞿颖、罗伯成监督政务窗口工作
“线上”,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窗口服务评价仪、自助办理等终端设备,办事群众可以现场对相关部门政务服务作出“好差评”评分。
“线下”,聘请10名“差评师”以“四川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随机抽查,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现场考量等方式对便民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好差评”评定。